“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

ID:26762327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_第1页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_第2页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_第3页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_第4页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异与融合摘要:“崇道”这一观念长期以来为道家所标榜,对宇宙自然的重视是构成道家思想的一大重要的组成部分。与道家相对应的,儒家思想更侧重于对人文的崇尚。而这一点往往被人们误以为是对自然之“道”的冷漠。可是实际上,对宇宙中生命意义之“道”的追求也是儒家的重要理想。真正的纯粹之“道”在儒道思想中发生了异变,却在二者当中有着交融互渗的特点。中国5/vie  关键词:道儒家道家宇宙本体  儒家之“道”与道家之“道”实际上是整个宇宙生命本体,也就是真正的纯粹之“道”的有机组成。它们是这种纯粹之“道”的不同异变与演绎。因此,它们的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儒家之

2、“道”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之上的,它服务于儒家的思想核心。这一思想核心便是“仁”。道家之“道”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立足点的。换句话说,在道家思想那里,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它是对宇宙与人生意义的高度概括。正因为如此,“道”在儒道思想当中呈现为一种看似对立的状态,人们往往被这样的一种表象所迷惑。其实,这种对立并非意味着壁垒森严,完全割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各自理论的不断完善,“道”在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浑整与默契。  一、“道”在儒家思想当中的德性体现  儒家思想由于以“仁”为核心,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因此,它的“道”�荼匾�满足一定的社会规约,要

3、求与他人建立起良性的关系。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1}不难发现,“道”在儒家思想当中是以“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具体包括对正常人际关系的维护,对既定社会规律的遵循,对和谐处事原则的崇尚。宇宙中的“大道”本身也具有这样的庄严感,秩序感。可以说,儒家思想是这样一种“大道”在社会领域,伦理层面的一种流变。  “道”的这种体现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可谓比比皆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君,能致其身;与朋

4、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4}这些话反映了个人修养,也就是正身的重要性。而正身是维护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前提。正身从表面上看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但实际上,它是对宇宙本体之“道”的捍卫。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5}“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6}“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事服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7}这三句话分别从事君、事父母、事国家三个方面表达了儒家在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事

5、君应忠、事父母应不怨、事国家应讲至德。  上述孔子的相关言论涉及的范围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论是正身还是处事,不管是为己还是为人,都循序渐进地为达成既定的秩序提供策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德性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本身实际上是宇宙之“道”在儒学上的映射。  二、“道”在道家思想中的智性启迪  “道”在道家思想中主要集中表现为对“天道”的尊崇。这种尊崇一方面包括道家对世界本源问题的重视,对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培养了中华民族认识事物的方法,并形成了看待世界的视角。另一方面,它也包括人们通过审视自然回归自身,得到一种在精神上获得超越的慰藉。因此,道家思想中充盈的“道”,给人们带

6、来了一缕智性的光辉。  首先,在世界本源问题的探讨上,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老子在这里强调了“道”的自然性与无为性。同时他又认为“‘道’常无为无不为”{9}。这就说明了各种事物不能够单凭人们的主观意识妄加干涉。这样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拓宽了人们看待问题的视域。这样一种淳朴的自然之“道”有助于克服自己的内在贪欲,达到灵性升华。  其次,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10}他是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对世界的起源加以总结。在道家那里,世界起源于无名之“道”,这种无名之“道”是从宇宙本体的纯粹之

7、“道”那里汲取过来的。与纯粹之“道”相比,它缺乏纯粹之“道”在社会中的整一与秩序。可是无名之“道”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正是因为无名之“道”是不能够用语言来形容的,人生因而就应该是崇尚“无为”的。正如老子所说的那样“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1}与“无为”相并列的,道家还提倡人们应当做到内心的虚静,即“致虚极,守静笃”{12}。“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如常,知常曰明”{13}体现的就是某一时段自然万物呈现出的平静状态。这种现象并非转瞬即逝,它是一种常态,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凝合,这就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