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

ID:26755615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9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_第1页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_第2页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_第3页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_第4页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备学生”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依据和教材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依据由原来的教学“大纲”变为现行的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结构”变为现行的“知识探究”。相比而言新标准更为灵活,新教材更加开放。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固然重要,然而将二者与学生实际状况相结合进行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实际状况是课程标准的落脚点,是教材内容的归宿点,是教学过程的着眼点,是教学效果的聚焦点。因此懂得如何切合学生实际并在“备学生”显示出来尤为迫切。然而在这一方面,笔

2、者斗胆说一句,许多教师认识上不深刻,方法上有偏差。“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存在,结合物理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1对“备学生”的几点认识    “备学生”简单地说就是“有的放矢”,就是在备课中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也就是“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既要让学生“接受得容易,更要掌握得牢固”,就是作为“导演”的老师切实把握作为“演员”的学生,以便在课堂上演绎一幕幕精彩的“戏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的获得有赖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与

3、新学习材料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面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学习材料以某种方式组合进原有的知识结构,导致新获得的信息与它相关连的旧知识同时发生变化,进而形成更为高度分化的认知结构,这种获得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同化理论”。据此可见,了解熟悉“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是教师主导的“切入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起始点”,勿庸多言。“同化理论”决定了“备学生”不能流于形式。  前苏联教育家维景茨基在谈到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实所具

4、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是潜在水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为“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这“三大块”(现实水平——最近发展区——潜在水平)就是“学生实际状况”,三大块滚动式的前移就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可见“最近发展区”理论决定了“备学生”的不可小觑。  现代信息论强调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物理学的基础是实验,实验中的观察过程和探究过程是信息输入,实验结果和实验技能是信息输出,忽略学生的“亲自动手”,只能是“填鸭式

5、”的教学,只能是“输而不出”,学生亲自动手是信息输入输出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现代信息论决定了“备学生”的必不可少。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目前已达成共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只能依靠学生自己,依靠学生的学习潜能或主动性或能动性的发挥,而别无他法,可见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中要求“探究活动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其中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喜爱的活动”是何等切中“课堂教学的要害”,简言之,“学生主体论”决定了

6、“备学生”的不可忽视。  美国独立40周年,林肯只发表了10分钟的演说(就是有“民生、民治、民享”这一名句的那一篇),该演说风行西方,至今不衰,堪称经典。林肯的成功就在于他的演说辞每一句都在为民讲话,注意到演讲对象的缘故。演说、报告要有针对性,有特定的对象。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备学生”的突出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备学生”无论是通俗理解,理论追寻还是实际运用都显示其重要性不可低估。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下面谈几点感受。  2关于“备学生”的几点做法    2.1把握目标让学生攀而可及。课堂教学都讲究“

7、向45分钟要效益”,这就要求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当堂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就应当考虑学生因素,即学生认知水平如何,学生能否全部接受,是否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就此而言,必须把握好目标的“宽度”和“深度”,既不能过分简单,也不能过分艰深;另外目标应呈现层次性,对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就应有不同的目标。例如,新课程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这一节内容,如果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第1课时为重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第2课时为探究“重力方向”及“重力势能”。有的老师将“g值”大小影响因素纳入第1课时,

8、把“重心”的确定纳入第2课时。笔者认为这样的目标未免定得太高。“g”的概念在初中阶段还没有揭示本质含义,且其影响因素涉及经纬度的知识,也不是大多数同学都具备的,更何况用实验来验证具有相当的难度,还是在第1课时目标中舍去为好;重心的确定从知识体系来说是以后“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基础,和后面的“杠杆平衡”知识相互联系,同时在生活中也有较多的运用,属于应当传授的内容,但不应放在第2课时,在学生很多知识都不具备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