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55135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9
《论自觉与自愿地承担道德责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自觉与自愿地承担道德责任摘 要:道德责任是随着道德规范的出现而出现的。道德责任也是道德主体基于对道德规范的认可而自觉与自愿地履行的。这种以自觉与自愿相结合为特征的负责任的道德行为确保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活的顺利进行。然而,我国高校大学生中道德责任自觉性与自愿性分离的现象十分显著,如何才能让道德主体自觉自愿地承担道德责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关键字:自觉 自愿 道德规范 道德责任 道德教育道德责任是随着道德规范的出现而出现的。我们论及道德责任,就不得不先来谈谈道德规范的起源。对于道德规范的起源问题,中西方思想家虽各有见解,但在某些方
2、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以霍布斯为代表,他从人自私、自保和自利的人性恶角度出发,推演出道德规范的社会契约论一说。其主旨与《荀子·礼记》中观点大致相通:“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一、自觉自愿的道德责任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最初形成的时候,人为了生存的需求自然要抢占有关衣、食、住、行和繁衍后代等方面的资源,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与伤害,这实质上让人的生存变
3、相地受到威胁。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人开始思考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制定规范,约束每个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便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让自己较容易地生存下来。这类契约实质是在每个契约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过协商制定的,它既对每个契约人该履行的合理行为提供了参考标准,也对每个契约人违反规定的不合理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惩戒形式。也就是说契约人按标准行事就履行了道德责任;反之,则违反了道德责任,应受到惩戒。从中西方道德责任的出现过程中,可以看出道德责任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应尽的义务,二是指应负的责任。即:责任从本质上讲是做该做的事情以
4、及对行为后果负全部责任,“责任就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行为必要性”[1]。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按照‘公正’的原则,去做你所应当做的事。”[2]那么什么是该做的事情呢?这又回到了道德契约论上:让每个同意契约的人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做契约规定范围的事,而不是范围外的事,否则团体中的其他人会追究他的责任,因为“一个有责任的人……不行使与道德权利相联的道德责任,结果就必然要受到他人的惩罚”[3]。这也就是说,道德主体的行为是出于他的自愿选择和自觉执行的,其中自觉指道德主体的选择与行动体现了对外部规则的服从,自愿指主体在认可与理
5、解规则的基础上主动、自由地执行该规则。正如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4]同样,道德责任也是基于对道德规范的认可而自觉与自愿地履行的。这种以自觉与自愿相结合为特征的负责任的道德行为确保了人与人的和谐相处,生活的顺利进行。所以,“道德责任以自觉自愿地承担为最高境界”[5]。因为它是在个体完全理解了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明晰了它在对自己处理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中的益处,以及体会到了道德规范给人带来的内心巨大的精神享受的基础上,真正地做到自觉自愿地承担道德责任。二、自觉与自愿的分离实际上,在当代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他们是否真正地
6、做到自觉自愿地承担自身行为的道德责任了呢?这是一个有着巨大挑战性的问题。从高校大学生课桌文化中我们可见一斑:对于该不该在教室课桌里乱扔垃圾、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问题,答案是完全不同的。在众目睽睽之下,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做的,因为有很多人在监督着她或他遵循道德规范、履行自己应尽的责职的,但是即使他或她做了,也是迫于外界舆论压力而勉强行事,或者是为了在公众场合表现出服从外部规则,做表面功夫而已;然而当个体独自一人时,扔与不扔、涂与不涂恐怕要打上很大一个问号,因为在毫无压力、监督的情况,这种规范对他或她来讲无疑是形同虚设的,自己欲望的满
7、足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实质上,由于主体对保持公共环境、爱惜公共财产这些道德戒律的认识是不到位的,才出现了他们简单地服从道德规范的现象,而出现这种行为双面人的真正原因是:在主体履行道德责任的时候,自觉与自愿的分离,它是道德责任的外在强制性与道德主体内在自由选择的矛盾的体现。造成这种分离的原因要追溯到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上。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中一直把对道德规范的无条件服从(外在强制灌输)奉为经典,它总是以威胁、诱惑甚至是体罚的方式让学生毫无批判地接受各种所谓“合理的”道德规范,“别管是不是你的意愿,你都必须这么做”[6],并完全对自己
8、的行为结果负责。这种教育方式一味要求个体服从外在的规则却不允许他们有丝毫的反思与批判,但是它忽略了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大学生的思维水平与道德水平已经不再停留在儿童的他律阶段,他们有着较高的反思能力,对规范不再盲从,而是开始思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