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论文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关键词: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Abstract:Activitythatinthecourseofteaching,manybutthe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关键词: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Abstract:Activitythatinthecourseofteaching,manybutthephenomenonoftheactivity,ifdoesnotcorrect
2、intime,oothpromotionofthene.Keyprove;classroomactivity;validity《品德与生活》提倡活动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无法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真实性……这就形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作“秀”现象,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课堂”将变成“秀场”,必会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表演秀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课堂不仅需要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课堂中对于生成问题的处理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
3、现。如果无视生成,一心只按照预设方案进行教学,课堂就成了表演的“秀场”。案例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们一起做》片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画自己的一只手,然后再要求他们画自己的两只手。在学生准备画两只手前,老师问学生:“我们怎样才能画好自己的两只手呢?”孩子们议论纷纷,其中有个孩子这样说:“老师,我可以把两只手蘸上颜色,然后贴到白纸上,这样就画下了自己的双手了。”还有一位同学说:“我可以先画一只手,然后再画另外一只手,这样就画好一双手了”从教师提供的教案中我们知道,教师是希望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但是还有些事情是必须大家一起做才
4、能完成。”所以老师希望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做”。可是,偏偏就有两个孩子的想法打乱了老师的原有思路,她也许心里明白,孩子所说的两种想法都很好,但是这样一来,又该怎样引导孩子感受合作的美好呢?所以就只好“没听见”,因为这样至少可以保证教学目标不会发生偏离。这种无视学生的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不是教学,而成了一种“表演”。防秀措施——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活动求实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到:“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什么是儿童的权利?儿童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儿童有犯错误的权利,儿童有在课堂中得到发展的权利。因此,教师不能受自己
5、教案的限制,而应该抓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赞赏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索并尝试解决。如果上述片段中任课教师能够及时表扬两个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引导大家悟出“你看,大家一起做,一起想,一起合作,就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们的课堂不是照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吗?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中面对学生的争议,不是忙着下结论,而是能够努力为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交流和感受,我们的孩子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2活动秀尽管课堂教学活动纷呈,孩子们始终处在兴奋的状态中,但没
6、有达到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可以称为“活动秀”。案例辽师大版《品德与生活》第四册《展示你的美》片段: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走路的姿势,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走路有精神。活动开始了,学生昂首挺胸,精神饱满,有的正步走,有的踏步走,有的同手同脚走……同学们议论纷纷,帮忙指出不正确的走路姿势。重新再试,学生还是不能自然走路。防秀措施——围绕教学目标,活动求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在安排和开展活动时,特别要考虑活动的针对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活动目的,体现活动的有效性,才会有满意的活动效
7、果。3开放秀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安排、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课堂教学内容向外延伸,以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如果这个环节落实得好,我们的教学就实现了开放,如果是虚晃一枪,就是一种“秀”。防秀措施——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一、二年级的儿童犹如幼苗,是最敏感、最脆弱的,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因此,作为这门课程的老师,要真正走进孩子心灵,就要树立“生活无小事,处处皆教育”的教育观念。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小事”,我们要留心自己的语言、行为,因为任何一个无意的承
8、诺或评价都会给孩子心灵带来影响。我们要做到不管课内课外,都能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