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ID:26722419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_第1页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_第2页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_第3页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_第4页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浅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引言  从狭义上讲,认知语言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不是一种单一的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其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王寅,2007:I),即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王寅,2009:11)。结合这一定义,本文旨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翻译观,并对《春晓》的两种译文作认知性案例分析。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一个基本原理,也是一个最重本文由论文联盟.L.收集整理要的

2、观点:现实认知语言三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体验基于现实,是认知的前提,认知则是语言的基础。翻译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模式,尤其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翻译研究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诸多翻译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翻译进行了阐释,但无论是以经验论为先导,镜像般地追寻作者的原义,还是在分析哲学兼唯理性的关照下机械地身陷于文本结构之囹圄,都没能完成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两个世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可以弥补上述理论之不足。  具体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主张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

3、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9:583)。  1体验观  Lakoff(1987)、Johnson(1987)以及LJ(1980、1999)将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解释派哲学的语言研究观点归结为客观主义,并进行了严厉批判,争锋相对地提出了非客观主义,亦即体验哲学(LJ,1999),它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主张人类一切认知活动基于对同一客观世界的感知和体验。语言翻译当属于认知,首先具备体验性,即作者基于自身对客观外界的体验,获得认知,借助语言进行创作。译者和读者因为与作者享有基本相同的客观世界,因此具备大致相通的思维,二者

4、也通过体验客观外界,对文本做体验性释读,真正了解作者,与作者对话。换言之,如果作者、译者兼读者不能共享一个客观外界,即二者有其一不能对事物有共同体验,那么整个翻译过程的体验性就不完整,翻译活动势必要遭受损失。诸如法律英语翻译,一般读者或译者不涉及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即不具备此领域的体验性,那么肯定谈不上翻译。即使有,如果体验不深刻,同样不能译好。  2人本主义互动观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认为:语言主要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是主客观互动的结果(王寅,2009:299)。翻译的互动观主要体现在:作者、源语文本、源语读者之间,译者(兼读者)、译语文本、译语读者

5、之间,作者与译者(兼读者)之间,译者(兼读者)与源语文本之间、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所有互动都具有辩证性,且应在人本主义关怀下进行。程雨民(2010)的人本语义学主张在语言研究的各个领域中要体现出人类意识的作用,只有这样才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才能更加灵活开放地研究语言。这与认知语言学的观念不谋而合,翻译研究贯彻始终的是人的需要和认为满足这些需要而进行的、与自己智力相配合的创造性活动(潘文国,2012)。故翻译理应在人本主义关怀下,认识到本中有人本外有人人在本中,恰当处理好各种互动关系,实现翻译的和谐性。  3和谐观  翻译的主体基于对现实世界的体验认知,在互动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释读,最

6、终就是要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顺应语言交际这一总目标。现实客观世界为翻译解读提供了原始的体验土壤,同时被释读的翻译又服务于客观世界,对客观现实世界进一步加深了解,如此往返反复,互相和谐促进,有益和谐交际的实现,为和谐社会服务,这就是翻译的和谐观。  总而言之,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体验为基点,突出人本主义关怀,倡导翻译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多重互动,最终反映出两个世界的观点,这是贯穿认知语言学翻译观的主线和最终落脚点。  二《春晓》译文评述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其五言绝句《春晓》是家喻户晓的杰作之一。《春晓》有诸多英译本,以往研究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张晓春(2004)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

7、纯理功能对《春晓》的三种英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姚俏梅(2008)从译者的主体性分析了10种译本的特点,徐国萍(2001)也运用比较法分析唐诗英译在体现诗的视象美、音象美和义象美等诸方面的得与失。  这首诗中,作者基于现实生活的体验,通过描绘一些实景:鸟、夜、风、雨等成功地刻画出了一幅具有春天气息的美丽和谐画卷。同时,作者也将自己的主观认知世界,如春眠、不觉晓、知多少等表达了出来,抒发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