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720956
大小:104.50 KB
页数:77页
时间:2018-11-28
《吕祖解《道德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吕祖解《道德经》心得1见性了命是人生头等大事,读吕祖解《道德经》对我们完成自己的大事,如天降甘露。见到《新编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样书,我是第一个读者,领会神仙的教诲,大家共勉。《道德经》原文:道可道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吕祖解经摘要:(全文较长)道,阴阳未分谓之道。可道,心可道其妙,口难道其微。非常道,是心可道之道。名,无空无相者,就是名。可名,是心名其名,难谓口可名其名,心领神会。只在先天中求先天者,就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了。天地之始,是混元纯一不杂
2、,一团底性中之性,为之始。体道乃得此中之根本,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要体此道此名,方知母之奥妙,此正是有为万物之母了,俱是个虚空中景象,是个有名底万物,从混元之母而生,故曰:“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徼(同“窍”)非耳目口鼻之徼,乃生死存亡、出入必游之徼,所关甚重,所系非轻,此其徼也,吾若有欲而身不得道之妙,从世欲中出入,此亦徼之门也。总是元始之母,而生妙于徼,皆从心可道之道,从心可名之名,而合于始生之母,方得到一个妙字,知其徼之自然之徼,非造作有欲之徼,体道之妙,知道之徼,此两者,岂不是同出之门户者也?到无为之
3、始,无声无臭底时节,惟精惟一,言那个能体道之士、慎笃之辈,除此安得入众妙之门?笃信谨守,抱一无为之始,以心道其道,以心名其名,方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嗟乎,道之义大矣哉,而复无其言。作者心得:什么是读书?心相应才算读书。读真人写的书,和吕祖心心相印,好东西就走入你的生命中,变成你的一部分。读吕祖神仙的话感到非常实在具体,读那些学者世人注解的《道德经》,特别是这第一章,几乎都是云里雾里,不知说什么,虚得很。看吕祖说得多简单,道就是那个始,那个虚无,一见到天、地、万物人们的思维就遥远地联想,道不远,就在自己身上,把眼睛闭上,人身都是阴,只有一双眼睛
4、是阳,两个光源对准身体,不妨先从下丹田开始,把意识关掉,用无之心观照。心息相依,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胎息诀云:“调息须随息,知心不用心,巍巍常不动,顷刻产真金。”进入这个虚无的初始,有什么念头来了把他请走,只剩一个照心,一个灵觉,粗笨的呼吸被细、匀深的呼吸代替,进而外呼吸几乎停止,腹部如风箱一样自然起伏,好像是血脉的上下起伏,伴随的是极其轻微的内呼吸。突然有动静,真息发动,玄关窍开,人与自然同一脉搏跃动。玄牝就是人天通道,下玄关打开,真阳之火升起,体内赫赫长虹。山根祖窍上玄关,入静就感到有气团在鼻子上做
5、功,久之垂帘山根放出白光,这是上玄关打开的景象。而这背后的动力就是真阳元气,功境中的生命内景,都是真气的幻化,而人体的五脏生理运转,聪明美貌,几乎一切都是元气的作用。老子把元气叫做母,只有妙明本心才能体验到。得入其门、知其妙,以悟混元之母,而得至妙之徼,此之谓其道也。用胎息的方法引出先天真息,真息发动,天地大元气和自身小元气同频共振,人天合一。现如意之光,珊瑚玛瑙珍珠宝石之相,要在一个“母”字上求,方有万物,者是个性中有为。妙明本心是性,无念是性,性中有为是无为中的有为。玄关这个窍是生死窍,生命最初从此来,生命返老还童从这个窍打开始。这个窍不仅是生死窍,还是不老窍,不病窍,开此窍得
6、人体金丹,驱百邪。意识心退位,元神显现,玄关窍才开,元神在人出生的几十个小时之内进入身体,就是一个生命的活,离开身体就是死亡,重要不仅因为关乎生死,还关乎一生的幸福。肉体在现实里挣扎,灵魂为了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让灵魂愉悦才是幸福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只为了成就灵魂的目标。 吕祖解《道德经》心得2吕祖的智慧之剑好锋利,道可道已经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后天意识的曲解,吕祖把主体点出来:可道,心可道其妙,心是本心,口难说其微叫可道。下一章天下皆知的主体,指见道之人,道心,非此心之不能知有无相生阴阳反复之理。《道德经》原文:天下皆知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7、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离,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弗去。吕祖解经摘要:天下皆知,是抱道之人。为美,是到了极美处。既不知静而安得知美。善之为善,是善能达道者,方能知善。善美是知其微,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到了知微底虚静处,再加潜修,恶与不善,俱化于为美。如此抱道,故知其“有无相生”是阴阳反复之理。人禀无中生有而求,亦抱至道,从有中而反无,方知尽善尽美。是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