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

ID:26717847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_第1页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_第2页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_第3页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_第4页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壮族形象的历史建构及其意义  【摘要】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关键词】壮族形象;文化认同;建构  Abstract:TherehavebeenthreekindsofconstructionofimageofzhuangNationalityinhistory.Theseconstructedimagesarediffere

2、ntbecauseofthEirdifferentculturalidentities,ageofZhuangNationality,ages;culturalidentity;construction    民族形象的建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和论及的问题。[1]与此相适应的是,“形象学”、“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身份认同/建构”、“族群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等术语,也成了学界比较流行的关键词。在这样的文化学术背景之下,壮族的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形象建构等问题,[2]也成了学者们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而且这种关注甚至早已超出了学理研究的范围

3、,而转化成了人们现实的文化行为之一。今天人们对《布洛陀经诗》等壮族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对铜鼓文化和黑衣壮文化生活习俗的研究和宣传,对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操办等,无不表现出一股强烈的壮族形象建构意识与冲动。但是对于今天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重建壮族现代性形象,人们仍然不是很明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我们继续脚踏实地从今天的文化情势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外,还应该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壮族形象建构中汲取智慧与启迪,因为今天的壮族形象的重建不可能完全割断历史,凭空而起。所以,为了能把今天重建壮族新形象的工作做好,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历史上壮族形象的建构现象作一回顾与分析,并揭

4、示它对我们今天所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壮族形象的话语性建构及其文化认同    回顾历史上壮族形象的建构,最先引人关注的大概是这么两种建构形式:一是壮族口述作品中的壮族形象的建构,二是汉族历史  (二)是大部同于汉族的壮族形象。对如此变化的壮族形象,(清乾隆)《柳州府志》描述道:来宾壮族,“向尝贪利,寻仇好杀轻命,迩来渐觉驯良,然其风未尽泯也”。(清道光)《白山司志》(今马山县)云:“从前土人好仇杀,……自地方大吏严禁之后,百余年来犷悍之气尽消”,“富家弟子六七岁即入村塾,”“近圩市人家房屋,富者架木覆瓦”,“官族则瓦屋鳞次,墙宇修整焕然,有中州富官之气象矣

5、”,但是“性愚蠢,耕作之外无他技艺。……从无商帐远涉之人。……病不事医药,惟召巫跳鬼,……若夫男歌女唱,赠带投巾。少女多野合之羞荡,妇有淫奔之丑”,“衣尚青,男子间有着蓝青,妇女则纯青,行路以一幅于发上,短衫长裙”,“居乡村者,无论瓦盖草苫,皆作上下两层,人处其上,牛、羊、豕皆处其下,名曰栏房”。(民国)《昭平县志》亦云,昭平的壮族“夙号刁顽,自争田两大案判结后,服教日深,旧俗日革,民乐耕耘,士勤诵读,学校已不乏其人,百余年民壮久已相安无事。壮刁而瑶蛮,其衣服、装饰、婚丧、礼教,民壮无或稍异”,但“俗信师巫”、“架木成楼”、“人至其家,不问识否,辄具酒肉相饷”

6、等风俗还保留着。(民国)《怀集县志》(怀集今属广东省)说他们的壮族,“轻悍犷戾,椎髻炙?,刻木为契,不事诗书……易于纠合生乱。近虽稍变蛮习,供税县官,目颇识字,然狡猾难化,梗性犹存焉。”这四个地方的壮族虽已大部汉化,但“其风未尽泯”,大致代表着一种中度汉化了的壮族形象。  (三)是局部同于汉族的壮族形象。对此壮族形象,(清光绪)《镇安府志》的描述可具代表性,其文云:镇安府(今德保、靖西、那坡)的壮族,“间道汉音”,“其性犹朴鲁,畏见官司词讼,稀简钱粮,亦肯完纳”,“椎髻跣足。架棚为室,寝处其上,其下杂畜牛马犬猪,不避腥秽。疾病不事医药,专信巫鬼。……答歌为婚,不

7、禁同姓。男妇专事耕种,无别生活。秋收有余,则都里亲戚,日招往还,恣其饮啖。……性喜仇杀,好斗轻生。其妇女专蓄蛊毒杀人,其男子出入带刀自卫,或遇争拘提,则用以格斗拒捕。盖诚不可纯以汉法治者也。”这一描述,对壮族的汉化特征,只用一句“间道汉音”来加以概括,但却用好几句来描述壮族特有的风俗,显然表明该地的壮族,汉化程度较小,壮味还比较浓。  上述三种壮族形象,汉化程度尽管有大有小,但是毕竟在形象的面貌上,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重建壮族形象的努力,至清代时可以说是结出正果了。从总体来看,这一建构方式,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

8、果,是因为得到了壮族的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