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公共管理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学分制学生教育公共管理的探讨近年来,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学分制”的改革更是成为焦点。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改革后,一系列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变化也随之而来。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的常规工作之一,其效果受到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影响。目前高校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使得教育质量下滑。而学生对学校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权意识和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两者形成矛盾。如何应对学分制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成为我们的重大课题。一、在学分制下,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挑战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
2、传统思维。以前,精英型的高等教育属于稀缺资源,学生相对于学校来说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都是单向性的,即学校制定了许多对学生的规章制度和要求。但通常学校的发展和各项工作主要都是体现国家计划的意志,将国家的需求、主管部门的需求、学校的需求放在首位,来自学生的合理意见或建议容易被忽略。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侧重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事务,但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较少关注和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实状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业已经不是精英型教育而是大众化教育,加上学分制的推行,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面
3、临严峻的挑战。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资源配置的有限性,学校硬件、软件的投入不足或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造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抱怨,也使得教育质量下滑。由于学生的教育管理面大量多,涉及的相关部门众多,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部门会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出现部门之间责任相互推诿,办事效率低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也有时出于自身管理的方便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考虑,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忽视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全面高质量的服务。部分教职人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形势下,为了自身的发展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到科研中去,
4、缺少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二、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路径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主要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为基础。它明确强调以公民的利益为本,坚持市场化的竞争导向,以其实现多元化为主体的管理模式。[1]在公共管理中,要以公民为核心,把实现公民最大化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目标。政府由统治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逐步实现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变。[2]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至上”的服务意识。教育管理理论的运用
5、是在大量吸收了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人本教育管理理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许多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由“专制”式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民主教育模式演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成为了基本指导思想,成为了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3]与此同时,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日益复苏,从“教师导向”向“学生导向”转变,人本管理和服务管理的理念已经为广泛认同,也逐渐成为高校构建新型管理模式的基本价值取向。公共管理主张把公民作为顾客,以顾客为导向,在学分制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也应该体现公共管理的人本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学生
6、至上”的服务意识[1][2][3]下一页,充分体现学校和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遵循“市场”的精神,按照“顾客”的需求,以学生的满意度和全面发展为标准,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为学生提供更好、更科学、高效的“服务产品”。[4]2.确立“有限责任”理念,明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掌舵”职能。公共管理理论中确立了政府有限责任,提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给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5]从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来看,几乎囊括了除了教学之外的事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党建、团学就业、评奖评优、贫困资助
7、等,都是学校统筹,实行的是统一标准和运行模式,学校成了负有全部责任的“划桨人”。在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加复杂广泛,地位职能更加重要。如果不加以明确范围和权责,就有可能出现“越位”或“缺位”的现象。因此,要根据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平衡好教育管理和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关系,明确管理的内容,明确职能职责,提高效率,做好“主舵手”。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现实路径1.创建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在行内流行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学校办学靠钱,二流靠制度,一流靠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受
8、教更为重要,影响更深刻。校园的文化环境的具体表现包括了硬件的校园环境、建筑、科室、实验室、宿舍、设备、图书等,也包括了软件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校园生活等。[6]和谐的校园育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