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

ID:26671268

大小:814.4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的错误和问题商榷谢祥林湖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研究室教科书是一种十分严肃、严谨的书籍,它不仅传承了文化知识,也传承了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因此,各国对待教科书都是十分严肃谨慎的,而教科书中的任何内容(包括标点符号)应该是完全可信的,符合一定规范的。教科书是知识的“标杆”,如我们经常将教科书内容作为十分重要的证据或判据;教科书是语言的范本,其语言是完全符合语法,其内容有完整的逻辑性。然而阅读了中学中现在使用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却完全感觉不到教科书规范性的体现,完全没有

2、教科书的严谨性、规范性。教科书中有几处十分低级、明显的错误,也有一些不符合知识逻辑的编排问题。教科书中的低级错误:1.上册第55页图3-21中蒸馏装置图有两处错误,夹子应夹住烧瓶,而不应夹住蒸馏头的上端;图中没有蒸馏瓶,而只有一只圆底烧瓶。图3-22中夹子未夹住铁架台。图3-22在中学化学教科书中一共出现4次,其中,九年级教科书中一次,高一化学教科书里两次,先修化学《有机化学》里又出现一次。这也出现得太多了吧,这种重复率史无前例;这种装置太老化,用木块作台子,为什么不用升降台呢?显得课文内容陈旧

3、,与现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配。1.第47页中,图3-4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字没有小数点,一般实验室用的电子天平或台称的量程约200g,而精度最少也有1/10g。而且100mL水是100g,,那只100mL的量筒也正好是100g吗?由于天子台称都有自动归零的功能,所以在图3-4中显示100.0g是可以的,后面显示75.0g也行。但图中这种显示明显就没有科学性了。2.下册的封面图片中,锥形瓶中是没有玻璃棒的,因为是小口,就是用手摇动瓶子混合的,而不是靠搅拌来混合的。(此处玻棒可能是用来引流的,或者编者是

4、想从美学的角度随意拼揍几种仪器而已。但无论如何,教科书封面还是要非常注重科学性的!从第一面开始就随意,太不象话了!)3.教科书中所有的胶头滴管的拿法都是错误的。胶头滴管不应该只用三个指头抓住胶帽,而应该用中指与无名指夹住套有胶帽的滴管部分,而让食指和大拇指扶住胶帽。图中的拿法如果手指用力太轻,滴管会掉下来,手指用力稍重,则在移液的过程中管中液体将掉下来。这些图片充分说明了,编者基本不会做化学实验,也没做过化学实验,不知为什么能够进入中学化学教科书编写组?(我还有个推测:当前化学教育课程教科书与试

5、题编制者,几乎都不在化学实验室里开发,而是在环境条件很好的星级宾馆里,拿着一些文本资料,拍着脑袋进行设计。如果您看了他们命的一些试题,其科学性、实在性和严谨性等方面的问题亦是非常突出。)值得商榷的内容组织问题:1.标题为“离子”的内容,主要的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其实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实际上还是原子。因此离子的内容只能安排在原子的内容之中,而不能以离子为标题。同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内容离开了原子的内容,将原本一个完整的知识内容活生生的割裂,编者的思维创新性也太超人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数

6、教师都会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到一起教。2.一般初中学生可以学习1-20号元素的原子组成,而教科书中却只让教几个原子的组成,真的让教师教无章法了。3.上册第93页中,关于镁和氧化铜的反应,我不知道编者是如何将反应后的氧化镁和单质铜完全分离的?这种内容一点也不尊重科学事实,就是错误的内容。4.教科书中所有的课题标题都为词,只有第十单元的课题2用的是一个疑问句子。这合适吗?5.自来水的生产工艺过程最好用江河水作水源更具有普遍性,而不用水库的水作水源,只写这几处太明显的问题吧,其他问题多得不得了,不可能全部

7、指出。这种粗糙的教科书拿给全国的学生,我认为是误人子弟。中学化学教师也不是没有意见,而是意见极大,但为什么就死抱着这种粗糙的教科书不改呢?我在教大学的有机实验时,学生的滴管拿法就是纠不过来,而且学生对实验的自主思维能力特差,他们只能照方抓药式地进行实验操作,而不会主动地去理解实验原理。而且利用多种方式教育,难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改变,这与当前中学教科书注重记忆性知识,考试中也绝大多数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是否有一定关系,虽未经研究证实,但极有可能。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一些实验设计也存在问题,由实验设计得出

8、的结论很牵强。例如:形成上述结论,需要做以下实验:利用烧杯和玻棒,在一定体积、一定温度的水中,分别逐步(或逐量)加入氯化钠、硝酸钾,充分搅拌后,观察溶解的情况(是否还可以再溶?)水氯化钠硝酸钾体积温度现象最大溶解量现象最大溶解量20mL常温20mL40℃左右20mL60℃左右(讨论:如何才能做到逐量加入?)但是,教科书中所设计的实验用量粗略、描述繁杂、缺乏针对性。学生很难推理出如书上所说的结论。可见,教科书编写者应当多做实验,并且考虑在实验操作中留下学生尝试、探索、思考和讨论的空间。非常赞赏谢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