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63434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8
《公共政策的集体选择机制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公共政策的集体选择机制分析 [摘要]公共政策的集体选择机制是构成民主决策的基石,但要真正实现民主决策还需要设计合理的决策者协商制度,包括民主参与、协商制度、专家意见三种主要的形成机制。而且在集体选择中,公众参与比决策结果重要,协商沟通比表决过程重要。 [关键词]公共政策;公共选择;集体偏好 公共选择是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这个源自古希腊城邦,已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信念,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石。然而,1785年Condorcet发现了著名的“投票悖论”问题。1951年KenhJosephArroartyaSen在1970年发表了《集体选择与社会
2、福利》,从放宽效用的可度量性原则出发,证明了“投票悖论”的可解决性,并指出:“如果个人效用是可度量的,则Arro. 三、进一步的分析 “投票悖论”总是具有存在的可能性,因为它反映了集体决策中全部决策者选择偏好分布出现了均衡状态这一客观现实。我们不应试图否认它的存在性,但也不必引发对民主制度的动摇,毕竟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种制度,利用投票制度的内生结构消除“投票悖论”的影响。事实上,在偏好连续性的假设下,如果决策者个人能对自己的偏好做出判断,则利用上面的连续空间构造零概率事件之机理,可以引入谈判与补偿机制(也称协商制度),以及通过调整个人偏好来
3、形成集体偏好以求得集体福利最大化的公共政策机制。 在引入了协商机制后,这种协商使得协商者之间得以在统一的价格尺度下,比较并且交易选择偏好。在偏好连续性假设下,这种协商机制引致了一种结果:当协商者的选择偏好定价完全相同时,选择偏好不能交易,不可能现象仍将出现。所以,协商制度在理论上并不能消除不可能现象。但是,这种机制的引入却大大降低了不可能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在偏好连续性的假设下,由于对一个协商者而言,其出现与协商对象选择偏好相同的情况仅为一个点,而其偏好为一个区间。由实数据的连续性可知,任意给定的区间有无穷多个点,在均匀分布下,任意给定点出现的概
4、率都为零。因此,在现实中出现不可交易的不可能现象的概率为零。 这种逻辑讨论给我们的政策启示在于:公共政策的集体选择机制构成了民主决策的基石,但要真正实现民主决策还需要设计合理的决策者协商制度,包括民主参与、协商制度、专家意见三种主要形成机制。而且在集体选择中,公众参与比决策结果重要,协商沟通比表决过程重要。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公共政策的集体选择流程。 在这个流程中,公共政策表决本身不会由公众自由地形成,因此政府就成为公共政策表决的组织者。所以,无论是专家还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表决中,他们都不是表决者,而是局边人,他们各自存在自己的任务。对专
5、家而言,他们是公众表决的主要决策支持者,其任务是尽可能的使公众了解自身面临的决策情况,尽可能做出符合自身偏好的决策。对于公共政策中的专家组成应当包括两类:一类是无关者,这一类专家可能会对公共政策做出比较中立的情况分析;另一类是偏好者,这一类专家可能会对自己偏好的备选工程给予更多的好评,因此这类专家的构成能够照顾到各备选工程的平衡分布则最好。 政府作为局边人的任务则有三种角色:组织者、协调者、裁决者。作为组织者,政府的责任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让专家比较全面的向公众介绍情况,同时维护公众意志的自由表达;作为协调者,当出现不可能状态时,政府的责任是推
6、动公众的内部协议,有效打破不可能状态;作为裁决者,当公众内部协议无法打破不可能状态时,政府必须充当最终裁决人,做出最后的裁定。裁决人的角色将有可能引起公众对政府的不利情绪,但是政府作为一种公共组织,承担这种责任是义不容辞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不可能定理是存在的,但是这种存在性并不表明表决的不合理性,更不表明表决的不可能性,正如Amartyasen指出,非传递性并不能构成对表决本身的限制。重要的是,不可能定理提示我们,简单套用投票表决未必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对抗代理人风险的主要方法,公众参与是极其重要的。其中,公众参与的协
7、商、沟通、价值评价等可能比简单的投票表决更加重要。在公共政策中,民主参与、共同协商、专家指导应当成为三种最重要的形成机制。或许,这才是不可能定理的政策启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