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43223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浅谈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意义 [论文关键词]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妊娠糖尿病 [论文摘要] 测一次血糖只能反映取血时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前一段时期病情的全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取血前2~3月的一段时间内血糖平均水平,在指导糖尿病血糖控制方面受到一定的重视。它不仅对预测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不同阶段的分析有一定帮助,而且对指导妊娠糖尿病的治疗有价值。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了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间隔时间。其作为糖尿病的筛查、血糖控制情况、疗效考核,了解糖尿病患者整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都有帮助。本文从以上方面进行讨论并综述如下。 糖化血红蛋白(GHb)是血红蛋白中2条B链的N
2、端的颉氨酸与葡萄糖非酶化结合而成,其数值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为不可逆的结合,随红细胞消亡而消失。所以可反映取血前2~3月血糖的平均水平。HBAl是由HBAla、HBAlb、HBAlc组成,其中HBAlc的量最大,所以反映血糖水平时一般用HBA1c表示。每1%的HBAlc大致代表了2mmol/L的血糖变化。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糖化血红蛋白为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测金标准,且应6.5%。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使组织与细胞缺氧,加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形成;可引起肾小球增厚,诱发糖尿病肾病(DN);还可引起血脂和血粘滞度增高,是心血管
3、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不论对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并发症的预测情况,还是糖尿病病人的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UKPDS)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评价指南,且都充分肯定了强化治疗在阻止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 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为4%~6%,6%控制偏低,易出现低血糖;6%~7%控制理想;7%~8%可以接受;8%~9%为控制不好;>9%为控制差,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所以当其&g
4、t;8%就应该加强血糖的控制。 2 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若>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陈晓转等报告HBAlc的增高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预后相关。而糖尿病肾病者HBAlc的水平较无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并随HBAlc水平增高尿mAlb、IgG、NAG的水平相应增高。 3 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糖化血红蛋白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影响较大;当在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功效差不多;当>8.5%时,空腹血糖所扮演的角色更重要。因
5、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很高者需要更好的控制空腹血糖水平。所以,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8%则侧重于改善餐后血糖。另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如定期测的为6%~7%,但此次>8%说明以往的治疗方案不能很好的控制血糖,需要新调整治疗方案。 4 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5.6%,单独IFG患者其平均值为6.2%,单独IGT患者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为6.2%,新筛查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8%。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代表糖尿病前
6、期不同阶段和糖尿病患者的情况。 5 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8%,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故HBAlc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参数。Agarwar等在妊娠妇女的糖尿病筛查实验中发现HBAlc为5%时的敏感度达92.1%,阴性预测值为86.9%。 综上,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务工作者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美国糖尿病协会(A
7、DA)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另外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同时还应该注意各种贫血,出血性疾病,或用心得安、吗飞、双氢克脲塞等药物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而用大量阿司匹林、维生素c肾功不全,甲亢者可使其增高。应综合考虑,做到全面衡量患者的整体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