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

ID:26625368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8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_第1页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_第2页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_第3页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_第4页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李渔之戏曲结构论摘要: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其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本文结合所学作品《玉簪记》对其提出的戏曲结构论中“立主脑”“一人一事”的原则做简要的分析。中国5/vie  关键词:《闲情偶寄》戏曲结构论  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更名渔,字笠鸿,号笠翁,别名有新亭樵客、湖上笠翁、莫愁钓客等。他祖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家境颇为富足,其伯父有

2、着良好的文学修养,从小耳濡目染的氛围,加之天资聪慧,李渔年少时期所作诗文便已展露出不凡的文学才华。他于1635年前后参加了金华府童生试,顺利成为秀才。但此后两次参加乡试都未能成功,在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下李渔选择了归隐深山的生活,迫于生计,走上了卖文为生的道路。清顺治八年(1651)左右,李渔携全家一起移居杭州,从小积累的文学功底再加上后天对戏曲的潜心创作,很快迎来了他自身创作的高峰期。《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蜃中楼》《奈何天》等剧作都创作于这几年。清康熙五年(1666)以后的数年内,

3、李渔组织构建了家庭戏班,由自己的家姬承担主要角色并演出自创的曲目,由于李渔的苦心经营,他的戏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凡的影响,很快声名鹊起,各地富商都纷纷邀请她们前来演出。清康熙十一年(1672),因长期奔波劳累乔姬不幸客死他乡,次年王姬也因病去世。随着乔姬和王姬的先后离世,家班演出也日渐衰微。清康熙十六年(1677),李渔再次举家移居杭州,晚年的李渔生活穷困潦倒,最终于康熙十九年(1680)终老杭州。  纵观李渔的生平,有着强烈而浓厚的戏曲色彩。在他的众多著作中,最令他满意的当属《闲情偶寄》。他曾在与朋友的通信中提到自己以前对于

4、在刊刻书籍上捉襟见肘,满腹诗书、才华横溢,但无资金购买纸张,每每创作出新作品都束之高阁,但唯独《闲情偶寄》这一书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而且相比其他书籍刊刻要多。《闲情偶寄》分为八个部分,包括词曲、演习、声荣、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其中《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都涉及戏曲理论。  一、戏曲结构论  “戏曲结构是剧作家在编纂剧本时对全剧的情节、人物和矛盾冲突的设计和安排。如果说人物和情节等是一个个分散的零件的话,那么戏曲结构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分散的零件组装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1},对于剧本来说有着总揽全局的作用

5、。正因为戏曲结构在戏曲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结构问题也就成为古代戏曲理论家们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闲情偶寄》中戏曲结构问题被当作重点加以论述,《词曲部》中的《结构第一》和《格局第六》即为论述戏曲结构的章节,也是其戏曲理论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戏曲理论中他首先提出了“结构第一”的命题,认为结构的安排在戏曲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剧作家与结构的关系他用“造物之赋形”与“工师之建宅”来进行对比,认为造物主在赋形时,当他的精神气血凝结,胞胎未形成时则先制定保全形体,使点血具有五官百骸的形式。如果事先没有形成格局,从

6、头顶到脚逐段滋生,那人的身体会有无数断续的痕迹,而精神也为之阻碍。工程建设住宅也是这样,基地初平,中间架未立时,首先要考虑什么地方建厅,什么地方建门,栋需要什么木,梁需要什么材料,一定要等到结构一目了然,才可以挥动斧头。李渔用建宅比喻结构,指出戏曲创作之初,剧作者一定要做到成竹在胸,对戏曲的整体结构清楚明白,甚至对整出戏曲的核心事件、关键情节都要清清楚楚,因为只有创作前的统筹规划方能有助于戏曲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筹帷幄,运笔自如。  二、结构中心之“主脑”  在坚持“结构第一”的原则上,李渔又提出了结构的中心即为“主脑”,并将这

7、一原则称之为“立主脑”。主脑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之本,传奇也是如此。在一本戏曲中,有无数人名,但大多数是次要角色,深究作者的创作初心,仅仅是为了凸显一个主要的人物。其他角色都是围绕这一人物来设立,剧中从始至终发生的悲欢离合故事,不深究出目都属于衍文,深究作者的创作初心时,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都是围绕一件事情而设立的,因此传奇的主脑即为“一人一事”。  1.作者立言之本意。通过研究剧目我们可以发现构成“主脑”的第一部分是“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这是剧作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剧作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仅起着反映社会现象、揭示伦理

8、道德、赞颂正面人物和抨击黑暗面的作用,而且关乎整部剧作结构的好坏。作者只有先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才能对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转折、结束做合理的安排,使剧情的发展符合逻辑,达到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地步。因此,剧作的主题和作家的创作意图支配和统帅着整篇文章。  高濂创作的《玉簪记》,它的主题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