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621809
大小:8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8
《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詹凌菲(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李师师故事讲述北宋末年李师师与宋徽宗,以及不同身份“第三人”之间互动的故事,体现出丰富生动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宋至清,“第三人”描写对象发生较大变化,由宋代的文人士子,到元明之际的江湖好汉,再到清代的市井无赖,其中展现出青楼文化由强调节操义行到向世俗艳情转变的轨迹。关键词:李师师故事;第三人;青楼文化;妓·7·詹凌菲: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2)02-0001-01李师师是历史上
2、的一个真实人物,《东京梦华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靖康要录》等均记载她是“小唱”、“倡人”“倡优”。青楼文化,顾名思义是与官私妓女阶层相关的,与送往迎来、赋诗作词、恩怨情仇等事件或情感有关的一种文化。中国古代的青楼文化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0年左右,《战国策﹒东周策》中记载道:“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国人非之”[1]15,女闾被认为是古代妓院的滥觞。至唐代,“青楼”代指妓院的用法开始出现,也是在此时,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青楼故事,涌现一批性格鲜明的妓女形象,如霍小玉、李娃等。宋人笔记《墨庄漫录》等记载李师师与晁冲之
3、、张先、秦观等人交游,《贵耳集》与《浩然斋雅谈》则将述周邦彦因李师师与宋徽宗二人做妒词获罪,又因词美复官的故事,这就是李师师故事最初的形态,由宋至清历代李师师故事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人物模式:李师师、宋徽宗、“第三人”,故事情节围绕着这三者展开。从而构成李师师故事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大致如下图所示:李师师宋徽宗第三人·7·詹凌菲: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第三人”的变化导致了不同时代李师师故事情节的嬗变,其中体现出丰富的中国古代青楼文化内涵。自宋代以来,李师师故事中的青楼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宋代以文人士人为主,故事情
4、节大多“发乎情,止乎礼”,重在表明师师的高超技艺和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品格;元明时期第三人为低级武官或江湖人士,故事情节集中在李师师周旋于二者之间,意在表现李师师正直豁达、心思缜密,却显轻浮好利的性格特点;清代“第三人”则转变为地痞豪客和纨绔子弟,故事叙述李师师失去徽宗庇护,诱拐良家少女,贪财好色,最终落得悲惨下场,着意描写李师师道德败坏终有报应的因果联系。从文本覆盖的主流上看,第一阶段宋代以文人笔记和传奇小说为主,第二阶段元明时期以话本小说和戏曲作品为主;第三阶段清代以文人创作的世情小说为主,辅以文人诗词。一、宋代:女性自
5、我觉醒与节义观念矛盾的青楼文化宋代李师师故事一方面体现出女性的自我觉醒,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南宋程朱理学影响下,强调女性节操与义行的社会文化。《贵耳集》中的李师师故事,李师师得知周邦彦即日将押出国门为他送行,归来时“愁眉泪睫,憔悴可掬”[2]46,更舍命为他求情,她深知徽宗喜爱诗词书画,于是又奉上周邦彦《兰陵王词》取悦徽宗,救了周邦彦一命。《浩然斋雅谈》中的李师师故事,李师师因在徽宗面前歌唱《少年游》词,使得皇帝龙颜大悦,周邦彦于是从此平步青云,李师师对周的才华推崇备至,三番两次演唱他所作的词,为他铺就畅通的仕途。这两则故事中
6、表现出李师师虽为青楼歌姬,自己本身也相当有才情,歌唱得好,而且有情有义、爱才惜才、聪慧有加,她与周邦彦之间的感情超脱于一般妓女与嫖客之间的男女私情,上升成为欣赏才华、彼此爱慕的层次。这也显示出宋代女性的自我觉醒,上承唐代开阔、自由的社会风气,女性的地位的相对提高,北里女子能够与文人雅士平等地对话、谈情,甚至出手相助。《李师师外传》叙徽宗禅位,师师自知好日子到头了,金人才刚发动攻势,她就采取了几项止损的措施,一方面将皇帝所赐金钱捐做官饷,另一方面向徽宗请愿出家为女冠,这样的聪明才智非一般女子可比,对形势的准确判断,散财以保命
7、,遁入道门远离是非,这些都表现出一个自我保护意识相当强烈的女性形象,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而具有相当的主动意识和自保维权意识,体现了宋代女性开放的心态和机警灵敏。·7·詹凌菲:李师师故事的演变与古代青楼文化这是一个矛盾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自我意识正在觉醒,却遭遇到渐具影响的理学阻击,程朱理学的贞洁观赋予了这个时期青楼文化一个显著的倾向,即妓女都知书达理且坚贞不屈。这点在南宋末年的《李师师外传》中显得更为明显。金人攻破汴京后,到处寻找李师师,金人傀儡张邦昌找到李师师送至金营,师师大骂张邦昌:“吾以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他
8、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社计,今又北面事丑虏,冀得一当为呈身之地,吾岂作若辈羔雁贽耶?……乃脱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3]292。李师师大骂卖国贼、未保名节吞金而死,她崇高的民族气节,宁愿自尽也不愿被敌人所侮辱的高风亮节,与以张邦昌为首卖国求荣的官员形成鲜明对照。这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