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到大语文教育观的再探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到大语文教育观的再探究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民主革命战士,“生活教育论”是他的基本教育理论,它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师承杜威的,约翰·杜威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教育家。一九一九年,他在陶行知等人的积极邀请下来中国讲学,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曾轰动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但陶行知并不完全接受杜威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杜威的“学校社会化”和“教育生活化”,都“好比笼子里面囚着几只鸟,养鸟者顾及鸟的寂寞,搬一两个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小鸟
2、是比较舒服了,然而鸟笼毕竟是鸟笼,绝不是鸟的世界。”也就是说“学校社会化”等于把社会搬进学校,只是一个缩影,没有血肉,好比小鸟关在笼子里一样,没有生气。陶行知在他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教育,不能包括人的全部生活,而人的全部生活却是一个全整的教育过程。因此他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又认为,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有它的广阔天地;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还有种种限制,不能包括全部的社会生活,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包括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教育,而社会生活的教育却能包括学校教育在内,因此他提出“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推翻了
3、杜威的狭隘经验主义的教育思想,创造了一个社会生活的新鲜的、广阔的天地,同时,也标志着他在扬弃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过程中的一次大转变。1934年7月陶行知在他创办的《生活教育》第一卷第十期上,毅然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正式改为“行知”。他的教育思想如今愈来愈放射出奇异的光芒。 2由生活教育观到大语文教育观 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笔者想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
4、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在当代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并存的,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而活动课是课外活动的高级发展阶段。 我们知道,现代信息科技提供了多种信息传递方式,如报刊、广播影视、音像、计算机程序、卫星转播等。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小的场所可以是家庭;大的场所可以超越国界,可观察正在变化的事物,可呈现远古和未来。信息传递的多种方
5、式和时空限制被打破,造成了教育的开放性。它向一切社会成员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把教育从学校这个传统的固定场所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认为,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根据语文学习和应用的范围包括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因此我们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同生活的外延相等。河北省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据此曾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
6、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语文专家在上世纪末的一系列教改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他们的实践为今天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积极渗透与延展。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和其它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促进学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前苏联教育改革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孩子们每天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到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他弃工学医是在课余读了并未
7、列入正课的《全体新论》,后来又弃医从文是因为在课间看了时事影片。陶行知通过亲身实践,提出的“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把教育的范围扩大,好比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广阔的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他提出的口号是“以社会为学校,奉自然做宗师。”鲁迅先生两次道路的抉择,说明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一定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关键是要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否和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相联系;学习的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产生学习兴趣、热情和毅力的动力资源。在开展教育活动方面,很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开封市求实中学。张建平校长,
8、从一名优秀的教师一举成为教育界的名人,这其中的秘诀值得我们去探究。近几年来,我从各种媒体获取信息,并专程奔赴求实中学考察,才得以全面了解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张建平校长以平民的教育思想,敏锐的捕捉教育信息,用头脑思考,用心灵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