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诗歌简论

海子诗歌简论

ID:26605667

大小:46.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8

上传者:jjuclb
海子诗歌简论_第1页
海子诗歌简论_第2页
海子诗歌简论_第3页
海子诗歌简论_第4页
海子诗歌简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子诗歌简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海子诗歌简论徐兆宝(嘉峪关第二中学,甘肃嘉峪关735100)内容摘要:当我们回首上个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新诗史时,我们越来越无法忽视海子诗歌的重要地位和海子本人留给我们的一切。海子的诗歌出现在“朦胧诗”之后登上诗坛的“第三代”诗歌之中时,是以一种孤独的、异端的形象存在的。与“第三代”诗人的反抒情、反文化、反崇高等为主旨的特征炯然不同的是,海子的诗歌,尤其是其抒情短诗,具有一种纯粹的抒情的气质和浪漫的精神,这与当时诗坛的风气形成了一种必然的矛盾,但是,他却被称为“第三代”诗人。然而,海子的诗歌观念、诗歌创作及其生命实践一起构成了独特的意义,并且对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的存在主义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海子诗歌的启示及其与诗歌不可分割的生命给我们的启示。海子,无疑是当代诗歌存在主题的先行者,这是我们探讨和研究海子的一个关键起点。海子是一个用生命实现“一次性诗歌行动”的诗人,他的生命与诗歌是一体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海子的诗歌观念与哲学取向、死亡意识、浪漫精神的倾向与独特的诗歌意象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深入海子的诗歌和海子的内心世界。关键词:海子;诗歌观念;浪漫;意象;“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怀念》,《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版。西川在海子离开这个世界不到一年时曾经这样说。事实的确如此,当我们回首上个世纪后二十年的中国新诗史时,我们越来越无法忽视海子诗歌的重要地位和海子本人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的澄明之境,或者是他有如“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般的深渊般的黑暗,更有他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而美丽的方式所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痛,以及他在诗歌和尘世的幽暗的地平线上燃起的光芒。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海子的整体诗歌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这一切的一切,都对当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以来诗歌的存在主义主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海子诗歌的启示及其与诗歌不可分割的生命给我们的启示。时至今日,海子仍然是当代诗歌中的一个焦点7 ,今年又出版了海子的同乡大学生余徐刚著的《海子传》。另外,海子诗歌和人格的巨大魅力使得许多诗人对其模仿成为一种必然。这种模仿包括诗歌创作的模仿,更包括对于海子自杀行为的模仿。但是,任何对于海子的模仿都是徒劳的,任何伟大的诗歌也是无法复制的。因为海子追求的“一次性诗歌行动”从本质上是无法复制的,他“突入”“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伟大的诗歌》,《海子诗全编》。与他的生命紧密相连,无法分割。一、海子的诗歌观念与哲学取向要更深地了解海子的诗歌,就必须了解其诗歌观念。海子的诗歌观念与其生命观念非常一致。根据张清华先生的观点,海子受到三个存在主义哲学家的重要影响:一个是尼采,一个是雅斯贝斯,一个是海德格尔。海子生命意志的极度膨胀、生命本体论的人生观与诗学观、对死亡的挑战情结与尼采非常相似。海子最终的精神分裂,都表明了他们的极其相似性,只不过海子的生命过程更为短暂和浓缩化罢了。尼采这样讲述他主动迎向死亡的意愿:“我的朋友,我愿因我的死亡而使你更爱大地;我将复归于土,在生我的土地上安息……这是自由的死,因为我要它时,它便向我走来”,尼采:《论自由的死》,《存在哲学》。而海子则用他的行为实践了这样的意愿。所稍有不同的是,尼采通过对上帝的否定而泯灭了自己内心的神性理想,海子则因保持了对世界的神性体验而显得更加充满激情和幻想,大地的神性归属使他心迷神醉并充满力量,由此生发出主动迎向死亡的勇气。从诗学观念上看,海子与雅斯贝斯的观念极为相似。雅斯贝斯认为:伟大艺术家的生存“是特定状况中历史一次性的生存”《存在主义美学·译者前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他所推崇的艺术家是荷尔德林、凡高、达·芬奇,因为他们是人格与艺术相统一的艺术家。同样,海子也认为“伟大的诗歌”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动”,是“伟大的创造性人格”的“一次性行动”。他也同样推崇“凡高、荷尔德林、叶赛宁”。认为“这些人像我们的血肉兄弟,甚至就是我的血”。海子:《诗学:一份提纲·伟大的诗歌》,《海子诗全编》。雅斯贝斯的观念深切地影响着海子的诗歌观念,海子用他自己的创作证实了雅斯贝斯的观念。据知情者回忆,海子生前极为偏执地热爱的艺术家和诗人就是凡高和荷尔德林,他对凡高的热爱以至于使他称这位生活在精神分裂的幻觉中的画家为“瘦哥哥”。他最后写作的一篇诗学文章又是献给荷尔德林的《我所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所以,诗人西川说:“荷尔德林最终发了疯,而海子则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一种命运的暗合?”西川:《死亡后记》,《诗探索》1994年3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评论哲学也深刻地影响了海子。海德格尔在他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与物性》中曾阐述了他最重要的一个艺术观点,他以一座希腊的神殿为例说明了艺术的本质不是“摹仿”,而是“神的临场”和存在“如其本然的显相”,而且,海德格尔还以抽象化了的“大地”作为存在的归所和本体,并引据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7 指出了人、艺术家及其作品对大地的归属性,他认为“屹立于此的神殿这一作品开启了一个世界,同时又返置这世界于土地之上,而土地也因此才始作为家乡的根基出现”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三联书店,,1995。。土地、大地的概念对海德格尔来说是如此重要,海子一生最重要的长诗作品《土地》正是以此为主题的,“大地”对海子来说具有某种使他疯狂的巨大吸力。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非常欣赏,他不止一次地引述荷尔德林的诗来阐明自己的观念。海子与海德格尔的另一个共同之处还在于对已消失于世界的“神性光辉”的寻求。海德格尔认为他生活在一个“贫瘠的时代”,因为众神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上帝也已“缺席”。然而诸神的消隐却并非不留踪迹,诗人的使命就在于在这样的时代中引导人们去寻求这些踪迹。所以,他推崇荷尔德林,认为他不是一般地为诗,而以诗寻索诗的本质存在,因此他是“诗人中的诗人”。我们用这种观念来看,海子在八十年代的诗歌与荷尔德林的诗歌具有相同之处。与八十年代中期诗坛上“第三代”诗人的反抒情、反文化、反崇高等为主旨的特征炯然不同的是,海子以他领悟神启的写作提升了这个时代诗歌的境界,得以“让一切人成为一切人的同时代人,无论是生者还是死者”。海子:《谈诗》,《青年诗人谈诗》。只有永恒的神性的光辉才能实现这种常人无法想象的沟通。海子找到了通向神性的途径,那就是土地上最原始的存在:庄稼、植物,一切自然之象,以及在大地这一壮丽语境之中的生命、爱、生殖、统治等等最基本的母题,海子最终走向了“民间”,与大地相关联的往往是民间世界与农业背景相联系的一种氛围或意境。海子是当代诗人中最早提出民间主题的诗人海子:《民间主题》,见于《海子诗全编》。,而在他的民间主题的诗歌中,“麦地”便是三位一体的大地的最佳的一种隐喻,而麦子也就成了这个象征大地上的最为经典的一种存在,无庸置疑,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抒情诗人中,海子的确是“最后一个”,在海子之后的许多诗人的诗歌领域中,麦子到处生长,不可或缺,成为一种存在的经典的象征物。海子与海德格尔的不同在于海德格尔所认同的荷尔德林的“还乡”就是返回神灵的近旁,享受由此带来的安祥、宁静。而海子心中除了土地的皈依,还有一个更为疯狂和光明的极致,这就是太阳。太阳是与土地相对的父体的象喻,是生命的能量和本体,也使得海子拥有了一种悲剧式的英雄气质。在海子的心中,不仅有着土地的归属,而且更有着疯狂的另一面——太阳。太阳是回归大地母体之前的辉煌的照耀和挣扎,它向着大地沉落,但又奋力从大地上升起,这种方向激励着海子年轻的生命,同时也决定了他内心的悲剧和他拯救式的英雄的独特气质。所以,在海子生命的最后,他创作了一首未完的长诗《太阳》,并且将他的生命结束在这种方向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子并未回往家乡,并没有走向大地,而是走向了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换句话说,海子最后选择的这种极端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是一种必然结果,而与此紧密相关的就是弥漫在海子诗歌中的死亡意识。7 二、海子的死亡意识海子让我们难以释怀的不仅仅是诗他那伟大的诗歌,还有他的死亡。十五年前山海关的车轮仿佛还在残酷地碾轧着每一个热爱着这个诗人的所有人的心。他留给我们的是一句简单的遗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和200万言的诗稿。海子的许多诗歌中都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死亡气息,他写下了诸如《死亡之诗》这样的显现出明显死亡意识的诗歌。例如他写下的长诗《太阳·七部书》的《土地篇》第六章《王》中的诗句:“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这首诗中,尸体成了诗人热烈歌咏的对象,成了将要诞生一切的载体,是“泥土的开始”。并且被完全诗化成天才在远行之后,疲惫的灵魂安息的最宁静的场所。从这几句诗可以看出,海子对死亡已经超越了常人害怕恐惧的层次。海子在他的许多诗中都仿佛早就看到了自己的尸体,但是他毫不悲伤,而是像赴一个神圣的约会一样,在那个时间毫不犹豫地、从容地去了那个地方。他还随身带去了四本他最喜爱的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他热爱着死亡,因为他去消灭的只是给他带来屈辱和痛苦的“物理意义上的肉”他仅仅是物质的短暂情人,所以作为一个精神世界的海子,他获得了永生,他还会在某个地方读他喜爱的书,热爱他的诗歌。有关海子死亡的讨论已经太多了,与其有关的诸如爱情、性格、以及一些因素与其死亡的关系等,有知情的人已经作了许多论述,我们这里不想再去重复地探讨。我们认为,在海子的死亡的原因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存在主义哲学对他的某些影响。雅斯贝斯以荷尔德林、凡高、达•芬奇为例论证了伟大的艺术家的生命和创作统一为完整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生命完全注入作品之中的特点。而海子同样衷情于荷尔德林和“瘦哥哥”凡高,也与他们一样内心充满了疯狂,这一点创造了作品,同时也毁灭了他们自身,因为他们在这种“一次性诗歌行动”的同时,他们自身必定注定会有这样的一些结果:或者疯狂;或者直接毁灭肉体——自杀,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死亡本身就是一种存在的体现。西川说:“我想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象、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或许海子与那些‘王子’有着某种心理和写作风格上的认同,于是‘短命’对他的生命和写作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西川,《死亡后记》,《海子诗全编》。海子关于死亡的幻想是诗意的,也是令人惊心动魄的,这深刻地反映了他对死亡的迷恋和渴望。在《死亡之诗》“之三”中,海子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死亡的诗意:“雨夜偷牛的人/爬进了我的窗户/在我做梦的身子上/采摘笨拙的鸭子。/雨夜偷牛的人/把我从人类/身体中偷走/我仍在沉睡。/我被带到了身体之外/葵花之外。我是世界上/第一头母牛(死的皇后)/我觉得自己很美/我仍在沉醒。/雨夜偷牛的人/于是非常高兴/自己变成了另外的彩色母牛,/在我的身体中/兴高采烈地奔跑。”这种沉睡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沉睡,而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7 “我做梦的身体”其实是死去的尸体,而“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诗人渴望成为“彻底干净的黑土块”,渴望自己的躯体成为一片肥沃的大地,上面生长着美丽热烈的向日葵。而那个神秘的“雨夜偷牛的人”则是某种不可知命运的化身,他采摘着“葵花”,这“葵花”象征着诗人生命的内核和灿烂的思想之花。海子对葵花有一种很深的情结,这不能不说与他热爱画家凡高有关。凡高把自己的生命赋予了画中的向日葵、树、麦田、云天、星空和柏树,赋予了画中的一切。海子同样也热爱着向日葵,有着和凡高一样病态的忧伤和激情。所以,被带到“葵花之外”成了一种诗人心中的意念。从这种意义上,海子的死亡对他自己来说不过是一次对束缚灵魂的“肉体”的抛弃。《亚洲铜》是海子年仅20岁时创作的诗歌:“亚洲铜,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显然,他对这种生生不息的“死亡”有一种自觉的接受和认识。在海子,死亡正如来自祖辈身上的血液一般,是生命中一种必然的东西。海子在他临死之前,就写下了《春天,十个海子》:“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的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他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相信海子的预言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真实,当他在写《亚洲铜》时,他的死亡意识还是处在一种幻像的真实,而当他在“倾心死亡不能自拔”时,他已经与真实的死亡非常亲近了。今天,每每读海子弥漫着死亡意识的诗歌时,都会感受到他“被劈开的疼痛”。海子的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为存在而创作的存在的诗歌,海子的自杀行为是与他的诗学观念紧紧连在一起的行为,是他的“一次性诗歌行动”写作行为的最后的完成动作,海子选择的方式是极端的,然而,也是神圣的、庄严的。“我珍惜王子一样青春的悲剧和生命”海子:《诗学:一份提纲·王子·太阳神之子》,《海子诗全编》。,海子说,海子最后的选择,似乎在证实一件事情:他牺牲了自己的诗歌和生命,却成就了自己的诗歌和生命。三、浪漫精神的倾向浪漫精神是海子与其他“第三代”诗人不同的独特之处,也是海子身上最为明显的、特殊的精神与气质。有关这一点,谭五昌先生已经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论述,他认为“浪漫精神为海子的诗歌写作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与不竭的能量来源,保证了海子创作活力的旺盛不衰,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海子诗歌审美价值的生成与创造。”谭五昌:《海子论》,《敦煌》,2002。最能表现出海子浪漫精神倾向的是海子诗歌中对于尘世幸福的向往及其独特的诗歌意象。7 对于个体幸福的向往也是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追求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而海子,这个被人称作是20世纪末中国诗坛上的唯一一个浪漫主义抒情诗人,能摆脱一切虚伪的意识形态的精神束缚,关注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人的生存遭遇,并从“直接关注生命本身”的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热烈追求尘世生活的幸福。在海子的诗歌中,追求尘世幸福的表现主要是一种“爱”的主题。海子诗歌中“爱”的主题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对于女性意象的一种关爱,在海子的诗歌中,女性以不同的形象出现,比如:“爱人、新娘、姐姐、少女、女儿”,等等,尤其是《日记》、《四姐妹》等诗歌成了许多场合人们朗诵用至背诵的篇目。但是如果仅仅把海子对于女性的关爱看作是一种生命本能的爱,则是一种曲解和低估。海子的爱更多的是一种具有宗教关怀式的博爱,是对一种“爱”的信仰。这是一种具有理想色彩的精神世界的爱。如《歌:阳光打在地上》中就具有对于伟大的爱的体验。海子的浪漫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的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可以说海子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一个”抒情诗人,他对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深深的眷变,而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则是一种拒绝的态度。最终,海子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寄托,那就是“麦地”。“麦地”带着非常纯洁而又美好的情感,使他感受到大地的关怀与温暖,甚至可以说是海子的精神家园。与此意象相关,海子诗歌中出现了一系列独特的诗歌意象:“月亮”、“草原”、“水”、“桃花”,等等。“月亮”在海子的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海子说:“月亮还需要在东方积累。”海子的“民间”是精神家园的隐喻,而这个精神家园要用东方象征来构建。月亮是由象征累积起来的诗(艺术)的隐喻。旧的精神家园逐渐破败,而那些有生命的象征则构成了月亮,构成了诗(艺术)的隐喻,新的精神家园需要人们重建。海子所有的诗歌行为都是构建新的象征体系的,他一边构建着民族的精神家园,一边构建着自己诗(艺术)的殿堂。海子在这“世界之夜”中化作随意的水,目击黑夜中的一切。他在寻找,在言说。他是先验的、是预言的。在黑夜中累积的是成为月亮的主题,所以,“月亮”在海子的诗歌中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桃花”的意象也是海子诗歌中有着特殊意义的一个意象,表面看来,“桃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意象,《诗经》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而此后的中国文人对其似乎很是偏爱,但是海子的“桃花”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桃花”有着本质的不同,前面已经说过,海子是一个具有死亡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过程实际是一个与死亡意识搏斗的过程,他的诗歌意象是生命意象与死亡意象的结合体。桃花意象是诗人的生命之火的最后闪亮,它反映了死亡对于诗人生命意识的最终胜利。海子看到的“桃花”不是娇艳美丽的花朵,而是看到了“桃花”的死亡,“桃树林,你的黑铁已染上了谁的血/打破了灯,打破了头颅,打碎了女人流血的月亮/他的内脏抱住太阳。”(《桃树林》)。桃花在这里变成了死亡的鲜血。桃花丧失了娇艳美丽的特征,变成了一个扭曲的、痛苦的意象,可以说,桃花实际上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因为它凝聚了死亡的光芒。7 海子已经成为一个神话,他的诗歌与他的生命共同构成了这个神话,或许,由我来说有关海子诗歌的再多的话也是多余和徒劳的,但是,海子的诗让我感受到了在现实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存在,而海子其人其诗更是对这个物质时代的一种有力的解构。参考文献:1、海子:《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第1版。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7月第1版。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第1版。4、程光炜:《中国当代诗歌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6、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