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502650
大小:98.0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8-11-27
《“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团圆”结局的机制检讨与文化探源的论文摘要: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大团圆”结局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一模式是艺术场域与权力场域相协调的产物,体现的是“礼乐之和”和“治世之音”;它一旦被经典化后,就内含有一种复制机制、生产机制与调控机制。中国人固有的“伦理信念”,保障和支撑着“大团圆”结局的实现和完成;由此而塑造的“文化习性”,是消愁补恨、复制团圆的内在机制。中国戏曲与传统的“乐教”之“乐”,有着文化谱系上的家族血缘关系与传承关系,“大团圆”是“乐”之文化属性——“和”所型塑的景观;“中庸理性”的行动取向和
2、对立转化的致思方式,是指导叙事、消弭冲突的“文化文法”。概而言之,曲之为“曲”,是大传统文化的“乐教”观与小传统文化的民间趣味及其时代精神的高度综合体。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和合精神;中庸理性;文化精神 abstract:ansionandthestoryofthepipa,theagraduallytookshapeandfinallyturnedintoaleadingformalistnarrativemode.asaproductofcoordinationbetodeembodied“harmonizationofproprietyandmusic”and“
3、voiceofpeacefulrule”.onceclassicized,themodecontainedinitselfamechanismofduplication,productionandregulation.moreover,traditional“ethicalconcepts”ofthechinesenationguaranteedandenhancedtherealizationandacplishmentoftheausiceducation”inchineseculture,localtasteoffolkconventionandcurrentmainstream
4、tendencyinthosedays. keya;theonyandunion;reasoningofgoldenmeans;culturalspirit “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大致兴盛于元末明初之后。.这一形式的固定化与模态化,从批评史与接受史的角度看,是随着《西厢记》和《琵琶记》的“经典化”过程而渐成定格的,遂演变为一种带有形式主义特征的主导性叙事模式。这既是戏曲创作从形式上走向自觉、自为的表现,也是戏曲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并与之融合的结果。本文的主要任务是从艺术机制、权力机制、生产机制、均调机制与转化机制等等一系列角度,对“大团圆”结局内含的艺术—权力机制
5、进行观照与检讨,对其背后的“信念样式”进行探究与审视,对指导其叙事的“文化文法”进行发掘与复现,揭示其潜在的终极理路与生成图式,多层面多维度地索讨“大团圆”内在的文化结构,并藉此窥探中国戏曲的文化精神。 一、艺术—权力机制的审视 众所周知,在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和《琵琶记》是自元末以降最受推崇的两部佳作。王骥德《曲律》云:“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并在其《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评语中言道:“《西厢》,《风》之遗也;《琵琶》,《雅》之遗也。《西厢》似李,《琵琶》似杜。……《琵琶》之妙,以情以理;《西厢》之妙,以神以韵。《琵琶》以大,《西厢》以化,此二传三尺。”这
6、是企图从文学史的角度建构它们的经典地位。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下》不仅指出二剧在当时盛传的情况——“胜国词人王实甫、高则诚,声价本出关、郑、白、马而下,而今世盛行元曲,仅《西厢》、《琵琶》而已”;而且将之置于文学的历史长段中评曰:“《西厢》主韵度风神,太白之诗也;《琵琶》主名理伦教,少陵之作也。”陈继儒《陈眉公批评琵琶记》卷末总评则从接受者的角度评道:“《西厢》、《琵琶》俱是传神文字,然读《西厢》令人解颐,读《琵琶》令人酸鼻,从头到尾,无一句快乐话。读一篇《琵琶记》,胜读一部《离骚经》。”凌氵蒙初《谭曲杂答刂》表《西厢记》为“情词之宗”,魏良辅《曲律》定《琵琶记
7、》“自为曲祖”。嘉靖《瑞安县志》亦云:“今所传《琵琶记》,关系风化,实为词曲之祖。”至清代,黄图《看山阁集闲笔》仍云:“《琵琶》为南曲之宗,《西厢》乃北调之祖,调高辞美,各极其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谓“祖”或所谓“宗”,并不是说它们是杂剧或南戏的开山之作,而是从戏曲史的角度肯定二剧的“经典”地位而已。 另在明代,还就二剧和《拜月亭》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过一场争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这种争论本身就是“经典”产生必经的过程和步骤。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