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89865
大小:65.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7
《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人类文明的进程清晰地标示着原始文明一农业文明一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进化轨迹。在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之时,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整个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当然不可能置身于社会发展的生态潮流之外,各种生态形式不仅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还会必然地延伸到高等教育上来。如何使高等教育更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生态化转向,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内涵解读: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 1.生态学与生态化理念 生态学(Ecology),源于希腊文“Eco”和“Lo
2、g-os”。含有“逻辑”或“科学”之意,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首次将生态学界定为研究生物与周围的有机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随着现代生态学和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当人们在研究系统生态及其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时,发现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具有自组织功能的复杂系统,系统里的每个生态因子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由于这种属性具有哲学指导意义的特质,于是提出了“生态化”的概念。这里的“生态化”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内涵,而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意蕴,其实质是对事物关系的把握,它揭明了事物之间保持着相互依赖、
3、相互促进的关系,超越了机械论而转向整体性、系统性、动态性的世界观,已成为一种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体系,可广泛运用于其他各个学科,为科学研究以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一种新视角、新思路。如果说生态学的繁荣,促进了生态政治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而“生态化”概念的提出,则标志着人类思维范式的重大转换,以“生态化”的思想指导高等教育,必将引导高等教育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 2.高等教育生态化 所谓高等教育生态化,就是以生态化理念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借助生态学原理和复杂性科学的基本规律,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的
4、发展跟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建立一种育人为本而又自然、和谐、开放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动态平衡过程。它追求教育内部、外部主客体间相互依赖、互促互利的协同,教育对象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及其自然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性的拓展,强调各种教育要素输入、输出状态的动态平衡。 高等教育生态化的核心是把高等教育视为一个由各种教育因子组成的复杂网络生态系统,各教育因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每一个因子都是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并依赖于其他因子动态地呈现出共生与竞争、平衡与发展的状态。首先,存在于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依存,均享受着发
5、展的同等权利,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要素是耦合的、协调的,如果耦合、协调不好,就意味着系统生态平衡的破坏。其次,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的发展又并非完全均衡,实际上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通过各个体相互竞争或斗争而实现的,正是通过这种竞争或斗争才使得生态系统生生不息、活力常在。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有三个价值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其中学生是中心;三个基本环境,即:高等教育外部的社会宏观环境、高等教育内部各种不同教育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组成的中观环境、高校内部各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微观环境,其中高校是中心。高等教育生态化正是通过协调高等教育
6、的各个价值主体、各种教育生态因子和环境因素的共生和发展,利用生态调节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系统的承载力,着力于解决高等教育生态系统里的矛盾和失衡,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诉求: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高等教育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客观要求 以系统生态的视角来审视教育可以发现,高等教育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系统。从高等教育的结构来看,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办学基础合理分工,各自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彼此相互关联
7、,以一定的结合方式和比例关系保持均衡发展和协同进化。从某一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环境来看,其规模和组织结构、物质条件、体制制度、教学设施、文化氛围及其行为模式等教育因子共同构成学生的学习情境,影响学生的行为,学生的行动又改变着现实的学校情境,影响学生自身和其他个体的身心发展。从整个高等教育与外部环境关系来看,它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制约作用,不断地与政治、经济、科技等环境因子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在发展中调整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需求,从外部环境不断吸收人、财、物等营养,用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外部环境输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并与外部环
8、境保持一种动态的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一转换(弹性调控)一输出(出人才,出成果)相对平衡,同时尽可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