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79269
大小:201.5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高二化学酸碱中和滴定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3.4酸碱中和滴定w.w.w.k.s.5.u.c.o.m【巩固练习】知识点一滴定实验仪器与操作1.刻度“0”在上方的用于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A.滴定管 B.量筒 C.移液管 D.量杯2.要准确量取25.00mL稀盐酸,可用的仪器是( )A.25mL移液管 B.25mL量筒 C.25mL酸式滴定管 D.25mL碱式滴定管3.中和滴定中,视线应注视( )A.滴定管内液面变化 B.液滴滴出速度C.滴定管刻度
2、D.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4.中和滴定时,用于量取待测液体积的仪器是( )A.胶头滴管 B.量筒 C.滴定管 D.移液管5.进行中和滴定时,事先不应该用所盛溶液洗涤的仪器是( )A.酸式滴定管 B.碱式滴定管 C.锥形瓶 D.移液管6.在25mL的碱式滴定管中盛有溶液,液面恰好在20mL刻度处,现将滴定管内溶液全部放出,流入量筒内,所得溶液的体积为()A.5mLB.20mLC.大于5mLD.小于5mL7.准确量取25.00mLKMnO4溶液可以选用的仪
3、器是()A.50mL量筒 B.10mL量筒C.50mL酸式滴定管D.50mL碱式滴定管8.下列仪器中,没有“0”刻度线的是()A.温度计B.量筒C.滴定管D.容量瓶9.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在滴定操作时,盐酸()A.只能盛在锥形瓶中B.只能盛在酸式滴定管中C.也可用碱式滴定管取放D.既可盛在锥形瓶中,也可盛在酸式滴定管中w.w.w.k.s.5.u.c.o.m知识点二指示剂的选择1.已知常温常压下,饱和CO2的水溶液pH=3.9,则可推断用标准盐酸滴定NaHCO3溶液时,适量选择的指示剂
4、及终点颜色变化的情况是()A.石蕊,由蓝变红B.甲基橙,由橙变黄C.酚酞,由红变浅红D.甲基橙,由黄变橙2.用标准浓度的盐酸来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若用甲基红为指示剂,滴定终点时的颜色变化应该是()A.由黄色变成红色B.由黄色变为橙色C.由橙色变成红色D.由红色变为橙色3.用标准盐酸测定氨水的浓度,最适宜的指示剂是()A.甲基红B.酚酞C.石蕊D.以上试剂均可4.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来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使用酚酞做为指示剂,下列叙述中说明恰好达到滴定终点的是()A.由红色变为深红色B.由无色变为深红色C.由
5、浅红色变成深红色D.由无色变为浅红色5.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待测盐酸,若用甲基橙代替酚酞作指示剂,此时盐酸浓度的测定值与酚酞作指示剂的测定值相比较是()A.偏大B.偏小C.无影响D.无法判断6.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测定某H2SO4溶液的浓度,如图所示,从下表中选出正确选项()锥形瓶中溶液滴定管中溶液选用指示剂选用滴定管A碱酸石蕊(乙)B酸碱酚酞(甲)C碱酸甲基橙(甲)D酸碱w.w.w.k.s.5.u.c.o.m酚酞(乙)7.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一般选用_____
6、____作指示剂,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一般选用_________作指示剂。知识点三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1.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滴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用标准的盐酸溶液润洗酸式滴定管2-3次B.用待测碱液润洗碱式滴定管2-3次C.用待测碱液润洗锥形瓶2-3次D.用蒸馏水润洗锥形瓶2-3次2.用标准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下列各操作中,不会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A.用蒸馏水洗净酸式滴定管后,装入标准盐酸进行滴
7、定B.用蒸馏水洗净锥形瓶后,再用NaOH溶液润洗,而后装入一定体积的NaOH溶液进行滴定C.用碱式滴定管取10.00mLNaOH溶液放入用蒸馏水洗净的锥形瓶中,再加入适量蒸馏水进行滴定D.改用移液管取10.00mL的NaOH溶液,放入锥形瓶后,把移液管尖嘴液体吹去3.实验室用标准盐酸溶液测定某NaOH溶液的浓度,用甲基橙作指示剂.下列操作可能使测定结果偏低的是()A.酸式滴定管在装液前未用标准盐酸溶液润洗2次~3次.B.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在滴定过程中,气泡消失.C.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颜色
8、变化由黄色变橙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示的刻度.D.达到滴定终点时,俯视读数.E.盛NaOH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NaOH溶液润洗.4.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低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A.偏高B.偏低C.不受影响D.不能确定5.用标准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氨水时,锥形瓶中通常盛放,滴定时左手,右手,双眼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