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的改革、提高教研室的主导作用、充实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就业指导培训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学院建设、办学规模、教育改革和职业培训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历年从事软件行业分析从业人员已经从2004年底的60万,增长为2008年的130万,而且仍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数量增
2、长[1],从这个数字看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是比较乐观的,但从这几年的招生情况看计算机专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各大高校为了扩大生源不停的以计算机专业为核心转化专业的名称,以期吸取更多的学生,但是从每年招生的情况分析与同期招生水平相比均有下降。因此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开拓市场,创建品牌教学。 1、重视内涵发展,努力打造品牌专业 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的建设上强调内涵建设、强调推进改革、强调办出特色。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明确了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并且在机制和制度上探索工学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技术
3、的不断发展,新软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要求我们不是只限于抓新软件、新技术,要考虑如何将计算机多门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和重新组合,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操作性强、带有明确任务的活模块,以模块触动专业的学习,同时注重专业的品牌效应。在专业发展上不能一味的强调“纸上谈兵”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实现“三会”的教学指导思想,即“会学、会用、会创”,通过该模式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方面的积极性,丰富了重点专业建设的内涵。同时还应顺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求,把握市场脉搏,切入产业发展的亮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新方向,长线专业
4、稳中求活、求新、求变,及时开设社会急需且见效快的热门方向,增强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走产教结合之路,提高教研室的主导作用 根据调查,全国超过85%的高职院校是刚从中专院校升格而来[2],因此,教师大多数是中专的底子,虽然近几年各校新引进了不少教师,教师的数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就整个学校的教研水平来说,可能只是中专学校教研水平的上升、拓展,并没有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而作为高职院基层教学组织的专业教研室,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逃脱不了中专的模式。专业教研室具有开拓专业发展、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任,如果计算机专业要开创品牌教学,那么专业教研室就必
5、须和社会接轨。而我们的专业教研室往往承担的一些行政事务或一般性教学事务之中,偏离了“教研”这个核心,既不搞教学方法的研究,也不搞教学内容的研究,更难搞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多教研室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因此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研室应该“走出去”。到社会上了解该专业的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到企业去寻求和本专业对口的实训基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使教研室更加了解社会,从而根据社会所需的人才调整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真正走“产学研”的道路。3、加强实践教学,是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技能的学习应
6、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学习和训练,因此计算机专业应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技能的教学[3]。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时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理念,其实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意愿,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稳定可靠的人才。因此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是争取主动之举,又可满足用人单位考察和选拔到所需人才的愿望。利用实训、实习等各种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在授课过程中以项目驱动教学、以生产任务督促学生
7、,使学生的实践与企业相通,教学与企业相联系。将实训课程改革,实训课程不单单是为了考证而设的考前辅导课,将实训课堂“搬”到企业,通过企业生产一线的一系列职业体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态度、过硬技能的形成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真正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强化就业指导培训,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 就业指导作为指导学生获得一种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现实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然而就
8、业指导成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未必在学生当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从就业指导的目标来看,就业指导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标准是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