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460793
大小:5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7
《舌咽神经阻滞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舌咽神经阻滞用于清醒气管插管的临床研究汤和青,李克军,侯俊,孙德海,陈春,方为,冯雪刚,刘艳军【摘要】目的研究舌咽神经阻滞用于清醒插管的可行性及对患者心血管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需行清醒气管插管患者40例,随机分为神经阻滞组和喷喉组,神经阻滞组采用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同时观察插管时有无呛咳、恶心,及心律失常,记录插管失败例数。结果神经阻滞组呛咳反应轻、发生例数少,而喷喉组呛咳反应剧烈,发生例数多,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MAP和HR在插管后均有所升高(P<0.05),而喷喉组升高更明显(P<0.01)。结论舌咽神经阻滞用于清
2、醒插管可提供较好的插管条件,临床麻醉工作中有一定实用价值。【关键词】舌咽神经阻滞;清醒;气管插管临床上由于患者的解剖变异常需应用特殊技术保留呼吸作清醒气管插管。将舌咽神经阻滞应用于患者清醒气管插管,临床上较少报道,本研究观察了舌咽神经阻滞用于清醒插管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清醒插管探索新的镇痛方法,减少清醒插管时患者的不良反射及痛苦。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ASAⅠ~Ⅱ级择期需行清醒气管插管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7~58(38±17)岁,术前无精神神经疾病病史,均无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随机分为神经阻滞(Ⅰ)组和喷喉(Ⅱ)组,每组各20例。1.2方
3、法1.2.1操作方法术前30min内注射阿托品0.5mg,鲁米那钠0.1g,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SpO2,两组常规给予芬太尼0.1mg,咪唑安定0.04mg/kg,并作环甲膜穿刺(22G穿刺针),注入2ml2%利多卡因表面麻醉,Ⅰ组采用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观察插管时有无呛咳、恶心,通过心电监护观察有无心律失常,记录插管失败例数,随访患者对插管的满意度和遗忘程度。1.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年龄身高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
4、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2.1一般情况各组患者年龄、身高、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气管插管相关情况两组张口度分级,喉镜暴露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I组呛咳反应轻、发生例数少,而Ⅱ组呛咳反应剧烈,发生例数多,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均全部完成清醒插管,且术后随访无不良记忆。见表1。2.3生命体征的变化与T1时间点比较,两组MAP和HR在T2、T3均有所升高(P<0.05),在T4、T5逐渐下降(P<0.05),组间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Ⅰ组SpO2在各时间点与T1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Ⅱ组在T2、T3时间点与T1相比差异有显
5、著性(P<0.01),在T4、T5逐渐升高,组间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表1两组气管插管情况注:与Ⅱ组比较*P<0.01表2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MAP、HR和SpO2的变化3讨论困难气道清醒插管在颌面外科手术中比较常见,在气管插管中患者常发生剧烈呛咳、心血管反应、支气管痉挛等并发症,患者常难以忍受,此时儿茶酚胺、β内啡肽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分泌增高,而有作者认为气管内插管本身是引起血流动力学反应的主要原因〔2〕。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环甲膜穿刺和咽喉喷雾,而操作时在保持患者清醒的状态下既要尽可能好的创造插管条件,又要保证患者的通气,确保安全,该方法常因表面麻醉效
6、果不完善而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本研究观察到MAP、HR在Ⅰ组插管时及插管后各时点的变化均比Ⅱ组平稳(P<0.05),可能是由于Ⅱ组患者在3次丁卡因喷喉的过程中引起恶心甚至呛咳反射的原因所致。而舌咽神经阻滞以后患者双侧咽部、颈部及耳后部等可达到完善的阻滞效果,因而对喉镜置入、气管内插管操作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射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因而Ⅰ组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的抑制作用优于Ⅱ组。本研究在清醒气管插管前,使用了咪唑安定和小剂量的芬太尼,由于阿片类药物有抑制咽喉反射如咳嗽、喉痉挛的作用而在清醒气管插管时广泛使用〔3〕。由于阿托品类药物和镇静剂具有协同作用而增强镇静效果〔4〕,因而本研究所有病例术
7、后随访对插管均无不良记忆。另外由于舌咽神经阻滞后相应部位肌肉变得松弛,亦为插管创造了良好条件,减少了插管的次数,减少了因插管刺激而引起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舌咽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可行且安全有效,其应用于清醒气管插管时效果优于喷喉组,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有一定实用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