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ID:26448169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7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_第1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_第2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_第3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_第4页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_第5页
资源描述: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控制【摘要】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炎性损伤为主的世界性传染病,各国的甲肝抗体水平差异明显.1992年全国开展了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至今已十余年,为及时掌握甲肝抗体各地区、年龄组等分布情况,与1992年流调结果相比较,找出变化规律,提出甲肝预防策略,2009年我们对全国人群甲肝流行情况进行分析。【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预防控制甲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呈流行性或散发性。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甲型肝炎发病率高;卫生环境差的地区感染率和发

2、病率明显增高;在温带地区,甲型肝炎发病全年无季节差别,但每隔6~10年可在冬春季节发生1次流行周期,我国冬春季节发病数较多。甲型肝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日托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以及同性恋者,常由于身体密切接触促进肠道途径传播。日托中心危险性最大的是2岁以下共用尿布的儿童。儿童感染后常无症状,是导致家庭内接触感染的重要因素。一、传染源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主要是HAV感染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占80%)和显性感染者(占20%),尤其是甲型肝炎患者。但并非病情越重,其传染性越强。HAV感染者主要通过粪

3、便排出病毒并污染外界环境。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d,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d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因此,以甲型黄疸型肝炎为例,传染期即患者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2周至黄疸出现后2周内,排毒高峰是在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患者于发病后4周即无传染性。HAV感染者病毒血症期较短暂,约出现在发病前1周至血清ALT异常高峰后,于潜伏期末其血中HAV含量最多。而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接触者经潜伏期后,可能成为患者

4、或亚临床感染者。由于患者在黄疸出现前2~3周即可在粪便中排出HAV,因此接触者在感染后至发病前有高度的传染性,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HAV虽能感染一系列灵长类动物,引起肝炎病理改变和较轻的临床表现,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作为对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大,偶有传染给饲养人员的报道。二、传播途径1.由粪-口的传播途径(1)人与人密切接触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从实验感染人体或动物的粪便中收集到甲型肝炎病毒时间是在症状出现前2~3周至症状出现后8d之内,黄疸出现后19d~4周内不再有传染性。(2)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水

5、源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但发生率并不高。不少甲型肝炎流行呈地区性,发病与进食污染的贝壳如蚶、蚝、鱼类和其他海产品以及不适当的烹调方式有关。上海等地1988年甲肝暴发流行让人记忆犹新。(3)苍蝇和蟑螂在从粪-口的传播途径中,苍蝇和蟑螂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但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2.非粪-口途径传播(即胃肠道外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的传播动物实验证实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使2只黑猩猩感染,在一些患者出现黄疸前或期间收集的尿液标本中检测有低水平的病毒。(2)病毒经血或经皮传播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经皮注

6、射是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由于输注血液制品导致甲型肝炎暴发已有报道,多数患者的病毒血症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7~10d,常在ALT高峰出现前消失,极少持续到黄疸早期。(3)母婴传播曾对6例患甲型肝炎的孕妇(其中3例为临产期)作随访观察,未发现其新生儿有HAV感染的证据。但最近一起新生儿监护病房发生垂直传播流行暴发,依据表明,HAV感染可能通过破裂的胎盘由母亲血循环进入胎儿血循环。三、流行特征1.国外报道,每隔3~5年出现一次甲型肝炎发病高峰。我国属于甲型肝炎的中、高流行区,周期性不明显,但有冬春季节性发病高峰,在某些经济欠佳

7、的农村、乡镇居民年发病率达100/10万,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甲型肝炎发病构成比占病毒性肝炎的60%左右。全国甲型肝炎的高发年龄为5~14岁的儿童,乡村居民发病年龄常提前,而大城市居民延后。如上海(1988)甲肝流行时高发年龄为20~39岁者占83.5%。而目前我国城乡人群的HAV感染的流行率为80%左右,一般成年人均已获得自然感染后的稳固免疫力。即隐性感染者较显性感染者居多,可达3~20:1,在血清抗-HAV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在上海、江苏、四川分离出China81、China83、L

8、CDC-1、S85-1、PRCl6、PRC37和L-A-1,通过对这些株的核苷酸进行比较,其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7%、89.9%、89.9%、89.9%、88.7%、88.7%和94.6%,均属于A亚型,遗传距离小于5%,被认为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直到近年来对1985年从黑龙江省分离出的1株甲肝毒株L-A-1的研究才确证了在我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