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ID:26438729

大小:60.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27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_第1页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_第2页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_第3页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_第4页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眼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关键词】神童;“伪神童”教育;神童崇拜;早期家庭教育Abstract:entofoursocietyandeconomy,peoplepayattentiontoeducationagain.Sotherehasbeensuc

2、haphenomenon:parentsaremakingearly-educationmoreandmoreseriously,andeverybodyhopesthEirchildtobeageniusinothers’eyes.Asaresult,allkindsofeducationalinstitutioneintobEIng.Sothepaperposedtheconceptof“fakegenius”educationmodel.Thenitanalyzedsociologicallytheharmofthismodelandreasonstothi

3、sphenomenon.Keyodel;geniusilyeducation2005年7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等4家机构公布了2005年春夏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与往年不同的是,首次将“教育类”单列。其中,“教育公平”排名第一,而“神童退学”排列第九。[1]特别是在2005年高考中出现的建国以来年龄最小的辽宁考生、10岁的张炘炀顺利考上大学,更是将神童说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小炘炀的成长经历被各大媒体大肆宣传,神童开始又一次被人们津津乐道。客观地说,神童即超常儿童是存在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介绍,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

4、例是1%~3%。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有2亿8千97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中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果按3%的比例计算,约有智力超常少儿近1000万。有国外学者把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要占15%。[1]但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只是拥有正常智力的孩子,所以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相差不大。但是近年来,媒体对神童的偏爱以及神童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也打造成“神童”。一、“伪神童”教育模式概念的提出应该说,中国是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家,“神童情结”

5、已达千年之久。改革初期,国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并把它当作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下来。于是,全国人民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后又开始重新重视教育,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陆学艺先生在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趋于一致,各社会阶层的受教育年限与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成正比。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是有机会向上流动的,农村孩子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而城市居民则

6、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参与就业竞争,因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也就是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于是便出现了“伪神童”现象。所谓的“伪神童”,笔者指的是这样的一群儿童,他们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接受了家长们安排的超出他们正常智力发展范围之外的教育训练,使得他们的智力发展呈现出“神童”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泯然众人矣”。即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神童”特征只是暂时的,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力超常儿童。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好事。但有的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进入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

7、越早越好”,于是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掠夺性的强制性的”智力开发。比如孩子刚会说话就让他们识字,学外语,或者让学龄前儿童学习小学知识等。家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在孩子生理、心理都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过度早期教育是十分不科学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默顿认为,动机不能被视为结果。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的概念来说明社会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默顿指出:“显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

8、预料、所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