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84130
大小:641.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26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目标认知学习目标: 1.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坐标运算、夹角公式、距离公式。 2.能通过坐标运算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 3.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会求平面的法向量重点: 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能通过坐标运算判断向量的共线与垂直.难点: 向量坐标的确定以及夹角公式,距离公式的应用学习策略: ①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和平面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类似,两个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就是向量的 横坐标、纵坐标、竖坐标分别进行加、减、数乘运算;空间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它们对应坐标的乘
2、积之和。 ②对于垂直问题,一般是利用进行证明;对于平行问题,一般是利用共线向量和共面 向量定理进行证明.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1.共线向量定理: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λ,使=λ2.共面向量定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两个向量、不共线,向量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对,使. *推论:P、A、B、C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其中O为空间任意一点,x、y、z为实数,且x+y+z=1.3.空间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三个向量不共面,那么对空间任一向量,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
3、,使。 若三个向量、、不共面,我们把叫做空间的一个基底,叫做基向量,空间任意三个不共面的向量都可以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知识点二:空间直角坐标系及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单位正交基底 若空间的一个基底的三个基向量互相垂直,且长为,这个基底叫单位正交基底,常用表示;(2)空间直角坐标 在空间选定一点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以点为原点,分别以的方向为正方向建立三条数轴:轴、轴、轴,它们都叫坐标轴.我们称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点叫原点,向量都叫坐标向量。 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坐标平面,分别称为平面,平面,平面;
4、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以为单位正交基底,对空间任一点,对应向量,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组,使,则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为,记作,其中叫点的横坐标,叫点的纵坐标,叫点的竖坐标.向量。 零向量记作 注意: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在仿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上,选取空间任意一点O和一个单位正交基底(按右手系排列)建立的坐标系,做题选择坐标系时,应注意点O的任意性,原点O的选择要便于解决问题,既有利于作图直观性,又要尽可能使各点的坐标为正。知识点三: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1)空
5、间两点的距离公式 若,,则 ① 即:一个向量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等于表示这个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 ②, 或 注意:两点间距离公式是模长公式的推广,首先根据向量的减法推出向量的坐标表示,然后再用模长公式推出。(2)向量加减法、数乘的坐标运算 若,,则 ①; ②; ③;(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若,,则 ; 即:空间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于他们的对应坐标的乘积之和。(4)空间向量长度及两向量夹角的坐标计算公式 若,,则 ①,. ②. 注意: (1)夹角公式可以根据数量积
6、的定义推出: ,其中θ的范围是 (2) (3)用此公式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等角度时,要注意所求角度与θ的关系(相等,互余,互补)。(5)空间向量平行和垂直的条件 若,,则 ①,, ② 规定:与任意空间向量平行或垂直 作用:证明线线平行、线线垂直.知识点四:空间向量的简单应用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 ①直线的方向向量:若A、B是直线上的任意两点,则为直线的一个方向向量;与平行的任 意非零向量也是直线的方向向量。 ②直线的向量方程:A、B在直线上,P为直线上任意点,则;2.平面的法向量: 如果
7、直线垂直于平面,那么直线的方向向量就叫做平面的法向量。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A、P为平面内任意两点,则;规律方法指导1.如何用坐标表示空间向量? 合理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当空间向量的起点移至坐标原点时,终点的坐标就是向量的坐标。两个向量相等是指两个向量方向相同,长度相等,而与起点的位置无关,因此,向量的坐标表示等于表示这个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减去它的起点坐标,而不是一味地将向量的起点移至原点,用终点坐标表示向量坐标。2.空间任一点P的坐标确定的方法 如图所示,过P作面的垂线,垂足为P'
8、,在面中,过P'分别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C,求出在平面内的坐标(x,y,0),再求出并确定z的符号,得坐标P(x,y,z)。3.如何求一个向量在另一个向量上的投影? 求向量在向量上的投影,首先计算出向量的模
9、
10、,再求出两个向量、的夹角,最后计算出在向量上投影,由于两向量的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