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

ID:26366930

大小:11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26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_第1页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_第2页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_第3页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_第4页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兴化市首届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第12周教学反思都是“确定位置”惹的祸陈许娟期中考试已经落下帷幕,绝大多数小朋友的成绩比较理想,有7个考了满分,还有十来个99、98分的。翻阅他们的试卷,巧了,失分都在同一处:就是这两小题,让我们几员大将马失前蹄,与100分失之交臂。不仅如此,试卷分析时,我发现这两小题的失分率不容小觑,全班有近20来个同学都错了。看来,这已经不是个例了,如果要给这两小题定性的话,仍然属于确定位置范畴。早在新知教学时,我便发现不少孩子前后左右混淆不清,任你磨破嘴皮,他依然如故,让你深切体会何为对牛弹琴、鸡同鸭讲。幸而现在的家长都比较年轻,对孩子的学业也比较重视,双管

2、齐下,这些小朋友总算有了进步,至少对于“A的前面是()、A的后面是()、A的上面是()、A的下面是()、A的左面是()、A的右面是()”此类目标明确、指令性也很直观的题型都能掌握了,但对于“A在B的()面,B在C的()面”此类有参照物的题型还是比较模糊,往往就是跟着感觉走。尽管一再强调完成此类题目时,先找准参照物,然后再看目标物在参照物的什么方向,但对于一些方向感较差、思维局限的孩子还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这次试卷中的两小题,跟前面的题型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我前面的一个数是5,我是()”,许多孩子填的都是“4”,他们把这句话理解成了“5前面的数是()”。下面一小题也同

3、样如此,“我后面的一个数是9,我是()”被理解成“9后面的数是()”。小朋友习惯于顺向思维,所以这两小题在讲解时,我让他们反复琢磨“我前面的一个数是5”,并且还做了数字头饰,排队演练,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我是排在5后面的,我是(6)”,另外一题“我后面的一个数是9,我排在9的前面,我是(8)”。希望小家伙们以后再遇到类似题型时,能够静下心认真地思考,多一份沉着,少一丝浮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程剑【片段】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律,那乘法是否具有运算律呢?生: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师:怎样确认自己的猜想?生:举例验证师:好,下面我们就先来研究“乘法交换律”,我们分

4、小组合作完成这个光荣而又有意义的任务!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验证方法,并把它写下来,同时介绍给你的同桌。比一比谁的验证方法好。生1:我们小组是举例子来证明的。6×5=5×6,2×4=4×2,所以乘法有交换律。下面有好多学生附和道:我们也是这样的!生2:我们小组也认为乘法有交换律,比如有6个小组,每组有4人,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列成算式:6×4=24,也可以用4×6=24。这就说明4乘6等于6乘4。所以,乘法有交换律的。生3:我们想到乘法验算时,交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积是一样的,所以乘法有交换律。生4:我们觉得举例是举不完的,可以用字母表示:a×b=b×a,a和b可以是

5、任何的自然数。……师:看来乘法确实有交换律。我们的数学家也是通过大量的研究才证明乘法有交换律的,你们也一样很了不起。提问:经过刚才的研究和验证,你们现在能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乘法交换律”吗?(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那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验证乘法是否具有结合律。……【反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思想方法比数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猜想、验证、归纳的数学思想在以前的课上也有所渗透,因此学生对这个方法并不陌生。课上伊始放弃了课本上的具体情境,直接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通过小组合作积极验证,并且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启迪了思维,在倾听其他小组的发言中有了新的思路(体现在学生对

6、乘法结合律验证的方法上)。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重视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在情感的互动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真正的发展。但整节课上下来后发现,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没有结合具体情境教学,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练习密度过小,这对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影响;在教学中,有点偏于关注部分学生,要注意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让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倾听”。“观察物体”教后反思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倪艳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体

7、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想像和操作活动,进行物体形状与相应的视图的转换,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及借助图形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一、操作观察中初步积累丰富表象。首先出示情境图:两个小朋友在摆4块小正方形积木。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4个小正方体摆出如例题所示的物体后提出要求:再添上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应怎样摆?在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在哪里添,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学生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