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42274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5
《浅谈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摘要本文通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加强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以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阐述,集中讨论如何融素质教育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世界正步入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社会将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培养面向职业领域,从事技术应用的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
2、提高,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和内容的教育,它是强调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品质和素养,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全面发展和谐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探索和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
3、才。具体表现为: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现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使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两个主要内涵相互支撑、相互融合,在人性提升和能力发展的和谐共振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主题推向极致。2.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其中德是第一位。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信息化社会,教师
4、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专业知识。一个人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已经成为当今中外各大知名企业聘人最为重要的目标,也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职业技术教育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有牢固的职业道德思想,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企业和新社会的需求,在各自的岗位上才会有成果。由于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必然引发高职学生素质方面的新特点。例如,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接受信息、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
5、方式、方法、手段发生了变化;他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等。德育必须紧贴实际、紧贴学生特点,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思想脉搏,从而增强针对性、实效性。随着社会对高职办学思想的共识和对高职办学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高职德育工作急需探索新思路,构筑新体系,使之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并与社会需要和高职办学特点相适应。德育除了要体现方向性和时代性相结合、综合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外,还要体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
6、就是职业教育的全程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科研等环节都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工作应该以“实践者”的姿态去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使他们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遵守从业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懂得自省、自律,以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需求。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它所讲的知识,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知识,它包括科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二个方面。其次是强
7、调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知识如果仅仅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消化和利用,不可能转化为素质。特别是在知识更新频繁的信息社会。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只能是基础的部分,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运用学习方法,最终培养学习能力。能力与素质相比,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传授够用为度的理论知识,而且按照各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式下变化多样的社会环境,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总
8、之,素质内含着知识和能力,但知识、能力不同于素质。素质教育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4.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以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