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41264
大小:5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摘要】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文章从四时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室养生几方面探讨《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养生学著作。它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现就《黄帝内经》养生思想探讨如下。 1四时养生思想《内经》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外界环境不可分割。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随着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而进行着自身调节,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因此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即要顺四时、适环境、调阴阳,以增强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能力。另有《灵枢·本神》篇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说明人体要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四时的变化,根据四时变化规律以避害趋利,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内论》同时提出了四时养生的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详细论述了四时养生的方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顺应四时来调整起居活动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2情志养生思想 情志养生历来是养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情志养生思想。《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则导致疾病发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该篇还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情志变化能够使气机发生变化,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故《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同时还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藏神”),因此,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然总统于心,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而心伤则导致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认为保持良好心境,没有过多过重的欲望才能调节安定人的性情,使人们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若不能很好地调养精神,顺调意志,违反正常的生活规律,任性放纵,过分激动,则导致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引起许多内伤疾病。故《灵枢·本神》提出情志养生的原则“智老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 3运动养生思想 运动养生是采用运动的方式达到养生防病目的的理论与方法。《黄帝内经》中记载通过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运动方法,达到养生防病目的。充分体现了运动养生的内容,同时运动养生也是《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遵循的一条丛本规律。《黄帝内经》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物质世界始终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并且将这种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升降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又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它首先肯定了物质世界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本领和特性,运动的方式是“升降出入”。凡是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的事物,无一不在“升降出入”运动之中生生化化;无论是动物界的“生长壮老已”,还是植物界的“生长化收藏”都存在着“升降出入”运动,“升降出入”运动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内经》虽然主运动,但是也重视静。提倡四季养生、养长、养收、养藏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反对“久坐、久卧。”强调要“形老而不倦”“和于术数”。运动养生的原则是动静结合,“动以养形,静以养神” 。《内经》中记载的运动养生方法有散步、导引、按跷、吐纳、冥想等。如《素问遗篇·刺法论》中记载了导引可以预防和治疗疫病。在进入传染病室之前,先想象:“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次想白气自肺而出……次想赤气自心而出……次想黑气自肾而出……次想黄气自脾而出……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除此之外,还可以做头部按摩和漱咽运动:“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再把舌下的津液咽下去,甚有补益之效。 4饮食养生思想 饮食养生在《内经》中有多篇专题论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内经》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人们的健康养生密不可分,对于饮食的调摄在养生中至关重要。《内经》中注意到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和饮食不节的危害,如《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并提倡膳食结构的平衡,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指出饮食养生的原则:“谨和五味”和“ 食饮有节”。谨和五味,以食(味)养生。《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认识到饮食是气血生化之源。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五味和五脏有对应关系。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其对五脏的营养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见《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和《灵枢·五味》)若做到“谨和五味”和“食饮有节”则“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饮食养生思想还体现在以食养疾方面,《内经》认为,病后饮食调养亦很重要。《灵枢·师传》云:“食饮者……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如此正气能维持正常,阻止疾病进一步传变和恶变。 5房室养生思想 房室养生,《内经》指出,房劳损伤脾肾,容易导致早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故而提出要节欲,即“节阴阳而调刚柔”这样才可以“长生久视”。对于房室,虽有节欲的理论,但是不是禁欲。只要房事适度,还能调节阴阳,保养精气,进而延年益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所以《内经》的房室养生思想主张在节欲的同时,对于房室应采取科学的方法。 总之,《黄帝内经》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为中医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