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德育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发展,使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可从五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领会美的心灵、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结构、美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 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量逐渐增大,即将面世的中学语文新教材还将增大文学作品的量,由此而知,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愈来愈显得重要。也许有人会问: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美育不就包含在德育之中吗?现在又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究竟有没有这个必要?
2、美育和德育的关系的确非常密切,但二者毕竟不完全相同。只讲德育不提美育至少是不够完善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使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更为活泼而富有生气。语文教学有一个传统的说法,叫作“文道统一”,若问:文道如何统一呢?文道统一于“美”,或者说“美”是文道统一的契机。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有这样一句话:“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这里的“采”就是“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应该抓住这个关键。审美教育通过它特有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教育效果是明显的。
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领会: (一)美的心灵 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在精神的美。这种内在美必然表现于外部,即语言和行为的美。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展现了多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啊!有坚持正道的屈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等。 教师善于通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这些人物的
4、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不仅对语文学习增加兴趣,而且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去追求心灵美,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在他们的一生中将是受益无穷的。 除正面人物外,课文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的形象。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总是力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反映一定社会的生活本质。作家通过反面人物,对生活中的丑恶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实际上是从反面对美的事物和正面人物进行推崇和赞扬。 因此,教师在分析别里科夫的顽固保守;路瓦栽夫人的醉心虚荣;周朴圆的假仁假义,等等,都不要从概念出发,而要紧扣作品的语言和主题,
5、剖析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引导学生从赏析中体验和认识这些形象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认清是非美丑,在学习过程中无疑会受到深刻的教育,既欣赏了“文”,也明白了“道”。 (二)美的意境 提到文学作品,人们总爱提到“形象思维”。别林斯基说过:“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智慧的痛苦》)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前者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后者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 意境是在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生活本质,所以,意境优美的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
6、联想,这种想象和联想比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还要美妙得多。意境既然是生活形象通过作者的主观意图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不仅诗歌中有,小说、散文、戏剧中也存在。语文教学中意境的分析,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我们随著作者的文笔领略《秋色赋》中灿烂绚丽的秋色,谷物果木丰收的景象;《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这样的意境在我们心中能不产生美感吗?当我们读到《暴风雨之夜》中地委书记为了人民的利益,弓着背迎着暴风雨前进,这种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心里不是也会升起一种冲破暴风雨的
7、快乐之感吗?当我们读到《古战场春晓》,跟著作者的脚步,盘桓在古战场上,看着莽莽苍苍的千古江山,在领会作者凭吊怀古的豪情时,不是也会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吗?当我们齐声朗诵《一月的哀思》那令人悲痛的诗篇时,难道没有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对敬爱的周总理寄以深切的悼念,从那“江水沉凝,青山肃立,万木俯首,星月不移”的肃穆悲壮的意境中受到美的教育吗? (三)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抒发感情,描绘景象,刻划人物都必须借助语言。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因此,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个要素”。(《和青年作家谈话》)
8、为了准确、鲜明、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作家不能不字斟句酌。唐代皮日休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作家往往用尽心思以求得传神之笔——传神于字、传神于句、传神于段、传神于篇。中学语文教材中,传神之笔在诗歌中有、在散文中有、在小说中有、在戏剧中也有,可以说真是不胜枚举。如鲁迅杂文语言的幽默讽刺之美;秦牧散文语言的绮丽雄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