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网络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网络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运用摘要:网络教学和传统教学两种教学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可以优势互补,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利用网络教学开展创新教育,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资源,重视实验研究.关键词:网络教学;传统教学;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创新人才 加强创新教育是改革现代高等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所谓创新教育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与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其特征是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创
2、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培养内容上,主要侧重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创新的方法,使他们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校教学、社会实践和信息技术利用三者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不仅把信息技术设备作为传播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学生的认识和创造工具,通过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 一、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师起主导作用,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
3、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则是被动内化这些教学内容,以形成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使得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与所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教学经验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眼神和动作以及提问来判断学生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这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管理和控制。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灌输者,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一个信息的机械接受者,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
4、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二是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使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无从发挥。这就影响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网络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教学模式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其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开展网络教学模式中,一是学生根据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摆脱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限,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可以主动收集并分析相关知识的信息和资料,对已学习的问题可以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
5、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学生根据网络教学人机交互的特点,可以用E-mail或BBS向教师提问,也可以通过异地在线交谈方式与老师实时交流,或者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创新能力。三是学生根据网络教学模式时空不限的优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求知欲随时随地选择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学习,包括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师和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种在已有知识点基础上利用探索法、发现法,再通过联系与思考去构建新知识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网
6、络教学的人机交互功能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人际关系交往和情感交流。二是由于网络是一个资源庞大的信息库,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和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阅读能力均受到影响,也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由于网络信息包罗万象,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这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说,容易受到侵蚀. 三、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二者优势互补,培养创新人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互补,就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现学习信息的灵活获取和教学结构的重新组织,以
7、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需要,这样既有利于因材而学,又有助于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培养其思维创新能力和意义建构能力。[2] 首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一,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教学活动。第二,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