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

ID:26313419

大小:14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6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_第4页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人教版必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4.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2(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1)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趋于全面崩溃。(2)解放后,新中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残缺不全。2.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3.举措(1)“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中共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为我

2、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二、探索与失误1.探索(1)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3、“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2.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破坏。(3)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片面追求公有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的发展。(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

4、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2.表现:动乱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3.调整(1)周恩来: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邓小平: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但不久以后,邓小平再次被错误批判,刚刚

5、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知识导学1.建国后经济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在生产力上将中国由农业国建设成工业国,在生产关系上由新民主主义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2.“一五”计划建设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3.抓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条主线,归结“发展”和“曲折”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是哪些。4.十年探索的经验教训是: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5.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就是纠正“以阶级斗

6、争为纲”的错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疑难突破1.正确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成功与失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应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经济建设的方针等提出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国民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由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更是由于中共的积极努力探索和全国人民自觉抵制错误,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同时,我们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片

7、面夸大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用处理敌我矛盾的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经济建设方面盲目求快,忽视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挫伤了广大人民及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这些失误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下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远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2.建国后“左”倾错误长期发展的原因(1)从国际因素看:①1956年苏共

8、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引起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混乱,东欧出现了“匈牙利事件”和“波兹南事件”,造成了东欧的动荡,毛泽东对此高度警觉。②美苏争霸使得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加剧了中国的危机感和经济建设的紧迫感。(2)从国内因素分析:①政治上,毛泽东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对形势分析出现了偏差,以为社会主义建成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长期的阶级斗争实践,使党习惯于用阶级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