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311898
大小:5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26
《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术报告讲座2010年5月4日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节课,课题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我把这节课设计成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复习导入。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出示(屏幕1):复习导入。指名学生回答上述3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以简单的讲评,重点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鼓励,以便调节课堂气氛。第二部分:新授。首先,教师通过啤酒生产的话题引入,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屏幕2),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啤酒生产情况记录表,分组讨论,合议交流,并把学生发现对应数值
2、的变化情况进行筛选整理: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了表中有两种量,分别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如果工作时间变了,工作总量也随着发生变化。”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工作时间越长,生产的啤酒越多。”有的学生说:“我们是从右往左看的,工作时间越短,生产的啤酒越少。”等等。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刚才积极踊跃的探索发现,表扬一下学生。接着,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研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这两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在前面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工作时间变化,工作总量也随着变化。”有的学生说:“我用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发现了商
3、是不变的。”有的学生说:“我们发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值是一定的。”教师强调: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值就是工作效率。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是: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一定)。像这样的,工作效率一定,也就是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值一定,我们就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示屏3,读一下屏幕内容)这时,可趁热打铁,教师可列举成正比例量的实例,并用具体数据说明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再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例子,并用数据说明,教案《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示屏4),可指多名学生回答,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进
4、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第三部分:试探练习。这是对巩固正比例意义的基本练习。出示观察一(屏5),先引导学生回答给出的三个问题,(点击),再结合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并用屏幕展示来订正答案。(示屏幕6)。接着,出示观察二(屏幕7点两下)。观察二有两道题,这是对正比例意义理解的进一步练习,通过这两道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比例的本质特征。即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两种量的比值一定,第一题讲解完了以后,教师可着重讲解第二题为什么不成正比例关系,然后展示答案。(示屏8)。第四部分:巩固练习。有了前面对新知识的活学活用,让学生独立来完成以下几道题,这是对正比例意义的深化练
5、习。共涉及了五个题目类型,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逐步拓展学生的思维。1、看一看。(示屏9),带学生做完后,订正答案。2、说一说。(示屏10),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观察后抢答,然后订正答案。3、议一议。(示屏11),这是一组加深理解正比例意义知识的判断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思考,明确思路后,再逐一解决问题。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其中第5小题反映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的关系,虽然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规律,所以不成正比例关系,待师生共同完成后,订正答案。(点击)4、(出示屏12),这是一道简单的联系生活题,有了前面对新知识的试探练习和巩固
6、练习,让学生轻松地解决这个生活小应用,然后展示答案。(点击)5、(出示屏13),这是一道比较复杂也比较有难度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是一道非常能拓展学生思维的题,对那些当堂“吃不够”也就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很有帮助。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或前后位合作交流,总结归纳出答案,而后,教师在进行点评,并出示正确答案(示屏14)。第五部分:全课小结。集体回顾,(示屏15),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回答完毕后,教师展示答案(示屏16)。这节课有两个收获,一个是正比例的意义,另一个是如何判断良种良是否成正比例。正比例的意义教案设计2 第2篇反思三: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反思 〖预览
7、〗一、数形结合的处理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数”与“形”的统一体,本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通过“描点法”作图、观察几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课件演示展示“由动点生成函数图象”,很好地反映了“数”、“形”之间的这种内在的联系。2、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思考相关的问题,即考虑“已经”形式化的“数”的本质“特征”,又使“数”、“形”之间达到统一。3、在总结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之后,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题目,目的也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体会“数形结合”、应用“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平台,使学生经历利用“图形直观”来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