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67612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摘 要: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从这一点出发,科学的思想教育方法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关键词:以人为本 主体作用 思想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一直被认为是通过灌输的方式使教育对象转变思想使之服从社会需要。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只强调灌输,而不注重学生接受与否,不注重激活学生的内因系统,外部的输入便无法与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形成有机融合,即使勉强“灌输”进去,对青年
2、大学生而言也只能是“空洞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并成为学生自觉的思想意识,思想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要使思想教育工作有成效,就必须在理念上实现与时俱进,将大学生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在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主动协调好与大学生的关系,使青年大学生感到自己处处受到关心爱护、尊重与信任,从而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消极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接受而不是表面的被动服从,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据相关资料显示,如今的大学
3、生48%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他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然而,市场经济的大潮以最快的速度把大学这座象牙塔推向了竞争平台。高校扩大招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的必由之路。使这些步入象牙塔的骄子们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又不得不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现实的挑战。他们一方面学习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因素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坚决排斥的能力与意志,迫使本想歇口气的大学生有一种时不
4、我待的紧张心理。紧张的背后,却是他们对新环境下学习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陌生和无所适从,结果是部分学生他们心中交织着压力感,动荡感和矛盾意识,常处于担忧,焦灼状态,久而久之,极易情绪冲突和心理失衡。面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者应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找准思想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结合点,与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盼、所求结合起来,采取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我所在的教学班就有这样一名学生,时常不上课,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经常和社会上的人来往,饭店、游戏厅是他常去的场所。如果说一棵小树,枝丫会影响主
5、干的发育,剪一剪便可消除隐患,我面对的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那么将如何使这个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得以认识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呢?一、了解学生,对症下药苏霍姆林斯说过:“教育首先就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就是说教育人,首先必须了解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基本一环,为此我找来了知情的学生和有关老师向他们了解情况准备在抓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攻势。在了解中我知道,该同学刚入校时也曾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学习也很勤奋。但让他不能
6、接受的是在这群英荟萃的校园里,尽管他为学业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结果学业平平,成绩不如别人。期望和现实间的差距,使他犹如大海中飘摇的小船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针对这种情况我准备找他谈一谈。俗话说:“打铁看火候,穿衣看气候。”老师找学生谈话也要看准时机,谈早了条件不成熟,谈晚了就会时过境迁,于事无补。有一次我上课他没有来,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于是我找他谈了一次。老中医为病人看病,讲究的是问、望、切。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是一个道理,要做到有的放矢,恰到好处。这次谈话有了一定的收效。他缺课的现象少了,跟校外的人来
7、往也少了。二、艺术的表扬学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矢者也。”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名篇《学记》中的一句话。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教育对象身上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发现他们的优点。老师不应只会享受拾金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要有沙里淘金的信心和毅力。于是我耐心寻找这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终于发现这位学生好动脑筋,手工剪纸不错。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正确的思想、行为要给予肯定和支持,于是我抓住他手工、剪纸不错这一
8、优点鼓励他:“你是一个在手工方面很有潜力的人才,如果你在此下一番功夫,定会有成绩。”与此同时我帮他找来了剪刀和刻刀,并要求他定期交作品给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许多人的感受,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符合教育规律。无数实验研究表明,孩子的情感变化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学生们在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上,有很大的情绪性和受暗示性,教师应该充分注意学生的这些生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