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

ID:26252957

大小:22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5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_第1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_第2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_第3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_第4页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及程序研究公共安全体现社会和谐,而公共安全的实现依赖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利用城市空旷场地,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后或其它应急状态下,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场所包括防灾公园、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将城市综合防灾目标在城市空间上具体深化、落实,主动为未来应急避难场所的进一步建设预留空间,为各种应急避难演习、防灾宣传提供场所。目前的应急避难场所尚处于探索研究和初步试验阶段,人们对其不甚了解,其规划规划原则及其程序也有待更

2、进一步深入、探讨。1 解答关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的常见问题1.1 为什么不借用城市现有公共空间或空矿场地避难?虽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可利用城市公共空间,但由于其主要设计功能不是避难,因此势必存在空间不适合避难、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而城市空旷场地有些是可以借以避难的,而有些场地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城市建筑的高密度发展正导致公共空间和空旷场地的减少,与此相比,现代城市环境的危险性系数却在增加,日益增多的突发公共事件要求编制专项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功能。1.2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且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非生产性规划,是否值得编制突发公共事件不常发生,但

3、侥幸心理却不可取,因为一旦发生,造成的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巨大,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灾后没有妥善处理产生的。事件不可避免,但损失可以减少,而减少损失就是最大的收益。况且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现代社会的人们更需要安全感,我们必须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为人们提供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避免次生灾害的出现。1.3 城市总体规划包含综合防灾规划章节,为什么要另外编制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纲领性的规划,现有的综合防灾规划内容多为灾害设防标准及组织、政策的安排,对灾后的人员安置、避难少有涉及或考虑不够深入。灾害的预防固然重要,要在其不可避免发生时,有

4、效地为受灾人员提供庇护同样重要。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提供应急避难场所的专项规划,是综合防灾规划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失效后的补救,是总体规划关于避难场所方面的深入、扩充。2 规划原则2.1 与城市规划相整合原则日益严重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对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是提高城市安全系数的有利契机。通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与城市规划相整合,并争取与政府的计划项目相结合,在近期建设规划中促进其实施,尽快提高城市防御能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适应城市的人口变化对避难场所提出的要求,在规划年限、人口规划、用地规划等方面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如果适应新形势的应急

5、避难场所规划无法与已编制规划相整合,则应该从专项规划的角度对已编制规划进行检讨,并在下一轮的编制予以修正。2.2 安全性原则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建设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在地质环境上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岩溶塌陷区、矿山采空区和场所容易发生液化的地区以及地震次生灾害源;应尽量避开松软地基。在自然环境上,应不会被地震次生水灾淹没,不受海啸袭击;地势平坦、开阔;在人工环境上,必须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工厂与仓库、高压输电线路、有可能震毁的建筑物;有较好的交通环境、较高的生命线供应保证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设施,应设防火隔离带、防火树林带以及消防设施、消防通道[4]。“场”选好后“所

6、”的建设也必须贯彻安全性原则。2.3 充分利用现状原则现有的空旷场所(包括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大型体育建筑等)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基础。通过调查城市现状具有防灾、避难潜力的场所,即可以或适当改造后可以用于避难的空旷场所,充分挖掘其防灾、避难能力,并对其位置、规模、现有设施、改造难度等因素综合评价后有选择地进行利用。此原则的实施,不仅可以尽快在近期建设中实现这些空旷场所的避难功能,减少新开辟避难用地,大幅度减少建设投资,而且可以借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之际,改善这些公共场所的安全条件。2.4 均衡布局原则在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整体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在不

7、同的防灾分区和防灾单元[5]中建立若干等级的应急避难场所,要注意防灾分区、防灾单元中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的均衡性。根据现状人口、空旷场所位置以及规划中的人口、用地等,就近合理地相应布置避难场所,不同等级场所对应不同的服务半径,“场”“所”搭配比例适当,并注意以防灾疏散通道的衔接[6],使市民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后需要避难时,能够有效、安全地在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尽量减少对外部紧急救援的依赖。2.5 适应性原则应急避难场所并不是脱离各种城市功能空间而独立存在的,它利用的就是城市大型空旷空间,它承担平时自身的城市功能,避难功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启动,通过场所启动、设施开放

8、、物资运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