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39667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5
《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摘要]本文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大视角充分肯定了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并分析了城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了若干解决城乡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城乡贫困大学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城乡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心理状况、个人发展等问题日益突出,亦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大视角中去考察城乡贫困大学生的构成、现状,了解其主要表现,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这些学生
2、的激励和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1.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城乡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方面。因此城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处理不好则不利于学校的和谐与发展,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2.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给他们以充分的帮助,使他们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归宿感,在学业上有成就感、荣誉感,使他们在各方面得
3、到进步与成长,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高校自身的和谐与发展,也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3.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更好地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才能有效保障贫困大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权利与机会,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二、目前城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1.经济困难是城乡贫困大学生中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问题。他们交不起学费,生活十分艰难,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4、。他们有的表现努力、积极,主动去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化压力为动力,变弱势为均势甚至优势;有的则经常生活在焦虑、自卑之中,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表现消极,性格孤僻,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严重时容易走极端,如偷盗、自杀、辍学等。 2.心理障碍也是城乡贫困大学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据调查,几乎在所有的城乡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心理素质差,承受不了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对周围事物很敏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一旦理想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往往表现得比较忧郁、失落、悲伤、精神
5、压抑,最终导致心理畸形,形成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走向极端。 3.大部分城贫困大学生适应能力差。这部分学生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懦弱,缺乏基本的交际技能,在交际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甚至自己的家人进行沟通。有的缺乏集体意识,经常离群索居,独来独往,交际范围狭窄,自我封闭。有的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愿意或者不敢参加各种活动。有的不能主动去适应新环境,遇到挫折或打击就自我逃避,沉默寡言。 4.有的城乡贫困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他们大多来自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省份,进入大学以后,学习上非常吃力;也有的先前基础较好,但由于种种原
6、因在大学里不思进取,成绩一落千丈,由学习上的优势转化为弱势。三、对城乡贫困大学生问题成因的分析 1.家庭原因。(1)经济困难:有的来自农村贫困地区,有的父母是下岗职工,家庭收入微薄,经济十分困难,基本上属于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教育方式不当:父母从小对孩子过于宠爱、纵容,对其成长大包大揽,导致孩子长大后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3)家庭关系不和谐:有的家庭经常闹矛盾,父母婚姻不幸,甚至是单亲家庭,造成子女性格孤僻、自卑。 2.社会的原因。(1)随着生存竞争日趋激烈,下岗职工、残疾人家庭、进城务工人员等低收入人
7、口的子女求学、就业越来越难;(2)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颓废主义侵入校园,学生的各种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这部分学生群体产生了巨大的逆反心理;(3)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竞争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受到严峻挑战;(4)独生子女的增加使得他们依赖性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缺乏。 四、关注城乡贫困大学生,努力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 1.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城乡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经济困难是大多数城乡贫困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努力共
8、同解决,通过“减免缓贷”、企业捐助、提供助学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 2.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