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235455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5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论文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统包统分”步入“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实质性阶段。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表现出随大流、无主见、目的性和目标性不强的弱点,本文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性 现阶段,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早在1998年,工业发达国家就达到26%。由此所获得的结论是,我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增加大学生的劳动供给。
2、而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后,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很多,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是要针对各自学校的实际进行工作的创新。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塑造就业工作环境 深圳大学张雅琴概括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塑造的方法:(1)就业市场管理: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2)就业市场运作: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就业指导;(3)个体就业方式: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自主流动自主创业;(4)就业成功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状况成为就业成功的根本保
3、证。宋继勋认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环境方面,政府应该做到:加强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就业制度及其它配套制度的改革;完善人才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拓新的就业岗位。 二、改革就业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2002年3月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指出,到基层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特别是到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就业将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思路。《意见》要求加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小企业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
4、制。 三、建立就业工作新机制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蕙青指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本身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也要造就数以千万的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市场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但我国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的是专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毕业生就业。因此,一方面,要深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当务之急,要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
5、会不同的需要;另一方面,努力创建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有利于促进创业的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职业能力培训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 四、真正转向市场就业轨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方式,应当是就业者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是职业岗位适应就业者的要求。两者位置搞反,就必然出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而在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时,应从市场经济体制出发,考虑通过理顺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去解决,不宜以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来安排,把本属于社会个人的就业责任完全揽在政府身上。当然,在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体制下,出现了
6、问题,也不是不政府关注,反过来说,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也要负一定的责任。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刘大为指出,“学校只管招生、不管学生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五、尽快考虑高等学校入学制度变革 “出口”市场化,必然要求“入口”的相应改革。随着招生数量的逐年扩大,一个挑战传统入学制度的问题被推到了前沿地位。我们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一定比例时,虽然由于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中的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并且一些名牌大学还不可避免要有严格的选拔,但在趋势上要考虑采取开放入学和选拔入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高校可以不经考试凭中学
7、毕业证申请入学。高校扩招后,入学方式也体现出灵活化,有的高校开始试行开放式入学,有些高校开始提出单独招生或联合招生,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两次考试。 六、主动规避“政策壁垒” 学校通过就业指导课,指导毕业生掌握当年相关的就业政策和规定,依法就业,才能在关键的时候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才能提高求职命中率,少走弯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才能使毕业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并结合个人的实际.在就业过程中有的放矢地选择职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联系单位,并主动避开部分省、地的“政策壁垒”。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也只有掌握就业政策和法规,毕业生在就业过
8、程中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违约现象,实现顺利就业。有规矩,才成方圆,就业政策和法规不仅仅是对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更重要的是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目前,大学生普遍受利益驱动的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