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91924
大小:5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25
《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 办学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基于制度创新的“三三”办学模式——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办学之路苏志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任君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刘丽娜(记者)【编者按】2009年12月11日,中国职教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2009年年会在宁波举行。会议安排与会代表参观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其完备的教学设施,规模宏大的实训基地,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令代表们震撼。记者有幸采访到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任君庆,听他介绍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区域和学院特色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位合一
2、”,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本刊对此进行了报道,希望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与方法与广大职教同仁共同学习、探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实际上,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上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化的过程中,从制度创新层面探究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发展模式为范本,探究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内在机理。一、高职院
3、校发展模式的特征“发展模式”最早用在经济领域,一般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费孝通,1997),如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高职院校发展模式是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相适应,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并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办学模式。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区域性。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首先,高职院校的举办者主要是地方政府或地方企业,区域背景鲜明,拥有丰富的可利用的区域资源;其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
4、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领域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是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三,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存在区域差异。——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首先,高职教育是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二,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培养;其三,培养过程以工学结合为特征
5、,实行“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技能性。高技能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一线岗位的操作人员,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中职教育的实践主要是面向一般技术的操作训练,而高职教育是面向高技术的操作训练;中职学生一般面向一线操作岗位就业,高职学生一般面向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就业,岗位的技术含量更高。二、“三三”模式的构想及实践在众多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中,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三位合一、三方联动”
6、发展模式(简称“三三”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赞赏,值得认真分析、研究、提升和完善。“三三”模式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创新、总结出来的一套成功的高职教育模式,其中,“三位合一”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为一体,搭建高职教育管理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方联动”是指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合创新办学体制,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服务地方经济。“三三”模式的主要内涵是创新学院办学体制和校企合作机制,搭建高职教育管理平台,使政
7、府的资源及企业的设备、需求和师资等为学校所用,校企全方位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学校通过技术服务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为此,学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实践。——校企共同开发与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7个国家示范建设专业与合作企业共同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项目课程体系开发”工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课程系统化开发的基本范式和具体建设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目标进行开发,按照实际工作任务
8、、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置课程,形成以职业活动为主要教学路径的专业课程体系。示范专业充分利用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进行建设。在前期准备中,我们走访142家企业,调查访谈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79人次,回收问卷调查表171份,在此基础上,各示范专业形成了人才需求和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同时,各专业分别邀请了12~15名企业一线技术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制订了各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共同确定了基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