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ID:26190701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5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_第1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_第2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_第3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_第4页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穴位给药治疗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婴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86例,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各93例,若病史比较典型,腹部压痛范围比较广泛,无腹肌紧张,可先行非手术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或用清热解毒剂。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如加重又难以与阑尾炎,Meckl憩室炎等疾病相鉴别时,仍宜剖腹探查,并将阑尾切除。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常规治疗,经皮穴位给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经皮穴位给药治疗。结果经皮穴位给药组总有效比例为93.6%(59/63),平均止痛时间为(2.6±0.4)d,常规治疗组为79.4

2、%(50/63)和(3.4±0.5)d,经皮穴位给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给药辅佐治疗幼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显著,治愈率高,明显缩短病程,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关键词】穴位;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1对象与方法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7岁以下的小儿。发病前常有喉痛,发热,倦怠不适等前躯症状,然后才出现脐部和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有时可发生腹泻或便秘。这样的发病过程与急性阑尾炎先腹痛后发热正好相反,且发病早期即体温骤升。体检时脐部及右下腹均可有压痛,范围比较广泛,压痛点不固定。因小儿腹肌不发达,腹肌紧张可

3、不明显。有时可扪及小结节样肿物。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正常。如为链球菌所致,腹腔穿刺可抽得较稀薄的草绿色液体,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阳性球菌。1.1对象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186例。其中男童80例,女童106例。年龄1~7岁。186例患儿按就诊时间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经皮穴位给药组,每组93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喂养情况、病情轻重程度及治疗前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方法1.2.1诊断依据患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中出现高热、腹痛者应考虑到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可能。及早行腹部B超检查可明确诊断,防止疾病的误诊,有助于正确处理病情

4、指导治疗提高疗效。鉴别诊断: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尚需除外肠蠕动亢进、肠蛔虫症及其他引起腹痛的原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又Brennermann综合征,好发于少年儿童。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后,因病变主要侵犯末端回肠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故以右下腹痛常见,因此肿大淋巴结常位于脐右侧及右下腹。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非常丰富,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斜向右下腹,达右侧骶髂关节处,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结引流丰富及回盲瓣的关闭作用,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淋巴结为淋巴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过滤淋巴、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

5、体免疫活动。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因小儿腹壁薄皮下脂肪组织少,肠系膜距体表浅,应用高频探头探查可直接观察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简便易行,重复性好、无痛苦,儿童易于接受。1.2.2治疗方法常规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并配合解痉镇痛药如山莨菪碱类。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不应手术治疗,应予抗感染治疗。治疗方法采用保守疗法,按氨苄青霉素0.1g/(kg/d)加0.9%生理盐水,每日2次静脉滴注,联合甲硝唑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发热腹痛较重的病人加用地塞米松5mg/次,地塞米

6、松用药不超过3日。2日后查白细胞有明显下降并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治疗1周。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经皮穴位给药(治疗仪由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中药成分包括党参、白术、当归、白勺、丁香、乌梅、防风等。将中药贴片两面不干胶撕去,一面固定于治疗仪的两个电极上,另一面贴于患儿天枢穴,调整所需参数温度37℃,强度4~7级,时间30min),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板,药贴继续留在穴位上4~6h后取下,每日1~2次,3d为1个疗程。1.2.3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治疗72小时内疼痛消失。②有效。治疗72h内疼痛减轻。③无效。治疗72h内无好转甚至恶化。穴位治疗组63例中显效38例

7、有效11例无效4例,常规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27例无效10例。1.2.4临床疗效经皮穴位给药组显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无效比例低于常规治疗组,总有效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5不良反应治疗组1例在穴位给药部位出现轻度过敏,表现为局部红色皮疹,未予任何治疗,药贴取下24h左右皮疹自行消退。2讨论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一些学者提出可否独立的争议,肠系膜淋巴结炎与阑尾炎的发病很相似,在未剖腹探查手术前诊断有些困难,没有一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