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87704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25
《2011学习生本教育的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学习生本教育的体会 自师从先生以来,求习生本理论,走进生本学校,观摩生本课堂,然总未能领悟先生的学问真谛。私下思之,又总觉得此中有真义,每每想写点感悟,却欲辨已忘言,乃知自己的学识功底尚浅,需继续勤勉求学。在反复习读先生的书和文章,特别是在学习《研究法:回归本体》后,归一的方法论引发我对下面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虽是几个平常的问题,但对我来说思维已是经历了大的且不容易的扭转,故书写成文,作为近来学习的总结和体会。 一、教师的位置在哪里? 中国人向来强调素位而行,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大概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格守自己的本份,根据自己处于什么位置来做自己份内的事情
2、,不要去干涉,包揽别人的事情或是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那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其次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做并可以做的事情。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越出自己的位置去包揽别人的事情,费力不讨好还不自知。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群体。在教学中,我们总是梳理好每一个我们或者权威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并不厌其烦的把它教给学生,看似我们在很细致,很辛苦,很认真的教,实则我们是在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究知识的权利和机会,我们用自己的教替代了原本应属于学生的学。殊不知我们教得越细致,我们就越是偏离了自己的位置!就越是在做自己不该做的事情!那么教师的位置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3、 在确定教师的位置在哪里之前,我想首先需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只要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其它问题都是不证自明的。 教育的主体一直是教育学界乐此不疲的论题之一。可以说,学界近年来形成的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学生、教材三主体论、主导主体论等这些关于教育的主体的主要观点,都没有逃脱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体的二元论方法的思维定势。他们都在试图通过对主客体关系范畴上的逻辑推理,寻找并确定教育的主体、客体、非主体,以确定现实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位次并为研究找到科学的依据。然而在这种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思维模式下注定找不到教育的真正主体。事实也证明如此,
4、在喋喋不休的关于主体争论中,谁又能说服谁,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学说和观点就无可争议?静思下来,这些主体论跟教师中心、学生中心论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都是二元思维的产物。 曾有段时间,自以为找到了生本教育理论的疏漏,那就是我在生本课堂的讲台上我看不到老师,老师到哪里去了?这是不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缺陷呢?毕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我现在看不到教师的教,我如何来评价这堂课的质量,我甚至觉得这样的课无法参加全国的调教评比。现在看来,这是我太习惯于将事物纳为主体和客体的思维方式犯的错。这种二元的思维方式使我习惯于将事物分离为主客,是非,善恶,美丑等相对的
5、概念来认识事物,往往认为执着一方,就是忽视甚至抛弃另一方,这种思维的结果必然导致我无法判明谁是教育的真正主体?导致我无法知道教师的位置应该在哪里乃至教师本应该做些什么? 因此,我们必须摆脱二元的思维模式才能明确教育的真正主体。生本教育理论提倡的方法论是:归一回归本体。它的立场是,教育的一就是提升生命,实现这个一最终和本质上要依靠被提升的生命自己。[1]显然,教育的本体在于学生生命的提升,而这种提升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育教学确能有效推动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提升,但学习是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生命机制才得以发生的事情,任何外部力量是无法代替的。教师的教充其量也只是这外部力量而已,只
6、是一个外因,真正的起作用的内因却在于学生本身。回归教育本体的方法论,我们就无需再纠缠于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争论中。师生共处于一个没有被割裂的整体,居于中心地位和起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位置也就理所当然的不应占据教育教学的中心,自然我们也就不需要以教去作为评判学的依据。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不作为,少教一些,不以教者自居,我们倒认为这是教师不越位的表现,因为她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能充分依托生命的内在机制去发展自身,去实现自身。毕竟教师的教作用只在于帮助、成全学生的学,而不是替代,包揽学生的学。 用归一来取代二元的割裂;用回归本体来摆脱主客的思维窘
7、境,不仅能充分明证了教育的真正主体,也为教师正位,更是对传统文化思维的继承与发展。这也许就是生本教育理论生命之基。 二、美德可教吗?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那么按照他的论述,美德当然可以教授。但苏格拉底自认无知,他论证说,因为他无知,所以他不可能教授任何人任何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悖论:美德是知识,但它是不可教授的。至少苏格拉底不会承认他教授美德。不可教授,那么还有别的手段使美德被人们获取吗?当然有,苏格拉底也给我们最好的例证。他整天流连于雅典的街市,与人们讨论各种关于美德的问题。在谈论中他就象一个助产士那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