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

ID:26184421

大小:71.5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25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_第1页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_第2页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_第3页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_第4页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01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农业与农村研究针对刘克祥的批评(文见中国经济史研究00/3),郑起东就近代华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等问题对刘文进行了反驳,他对劳产率和亩产量、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改善等领域相关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考辨,仍然认为20世纪以来华北的农业生产是有所发展、农民生活是有所改善的,只是由于日本的侵略才打断了这一历史进程(中国经济史研究1)。刘克祥研究了20世纪30年代地权集中趋势及其特点,这是他关于30年代土地问题的系列研究之二,他认为此时期:自耕农占地零细化和无地化的程度愈加严重,中小地主也普遍衰败,大地

2、主、城市地主则急剧膨胀,全国地权恶性集中(中国经济史研究3)。郑磊探讨了1928—1930年西北大旱灾和陕西关中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正是恶劣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死亡,使关中地区的人地关系出现了恶性宽松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关中地区的自耕农社会(中国经济史研究3)。龚关认为近代华北集市和集镇同时快速发展,反映了华北区域市场发展与江南的不同(近代史研究1)。侯建新考察了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一般农民家庭的耕作规模、土地经营方式以及土地所有权转移的一般趋势,并与前工业社会英国地权转移的趋势进行了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4)。他还对20世纪

3、上半叶冀中农村的市场进行了评论和分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褚静涛介绍了1945年台湾光复后,在陈仪和魏道明主持下对于土改的酝酿和尝试(中国农史2)。赵英兰认为在近代中国农民离村冲击了农村经济,给城市造成了巨大压力,并且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同时,农民离村对近代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史学集刊3)。朱汉国、王印焕也强调了民国时期华北农民的离村的正面意义,他认为人口由农业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高密度区域向低密度区域的自然调配,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变化等,有利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变革(史学月刊1)。张岚通过大量史实论述了近代中国社会流民产生的原

4、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3)。周中建对1912—1927年间苏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了整体评价(中国农史3)。刘克祥总结出1931—1937年的农业产量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马鞍型,1934年是鞍底,1932年和1936年是高峰,而且这一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于清前期,比20年代少了近一成(近代史研究5)。侯建新讨论了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户负担与剩余等问题,他认为20世纪上半叶,冀中地区由于耕地上劳动生产率始终没有走出低水平重复的格局,从根本上限制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规模和质量,这是旧中国农村市场乃至全国市场发展的瓶颈(理论与现代化5

5、)。他还根据30年代对保定11村的调查资料和河北省统计局关于40年代同一地区的追踪调查资料,计算了冀中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农史1)。唐正权研究了民国时期南汇的经济与生活习俗(档案与史学3)。汪汉忠考察了民国时期苏北的催征吏(民国档案3)。王建革分析了畜群结构和近代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发展(中国农史2)。郑磊历数了20年代关中大旱灾之后,农民先后种植了罂粟、棉花和麦棉并重的过程并分析了其原因(中国农史3)。陈意新介绍了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他认为从卜凯以来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的不同研究结论和学术界的反复,说明了他们对历史资料的重新认识,对

6、中国农业经济和中国革命的重新理解,也反映了他们的意识形态趋向(中国经济史研究1)。李玉尚、曹树基利用20世纪50年代鼠疫专业人员所作的调查报告,估算出了咸同年间的鼠疫死亡人口数及其在整个战争人口损失中所占的比例(清史研究2)。王建革研究了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问题(近代史研究6)。池子华、李红英探讨了晚清直隶灾荒的时空分布规律、影响及减灾措施(清史研究2)。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对苏北淮河及支流实施了较为科学的治导,使淮河得到了初步治理,一度减轻了淮河灾害。张红安对此进行了分析(南京师大学报1)。张建民依据汉中、兴安二府所存碑石资料,考察了

7、清代后期陕南地区堰渠水利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同时对清代后期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联进行了初步研究(清史研究2)。罗晓春分析了1895—1936年间江苏省农村产业结构在对外贸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转折性变化(中国农史2)。(责任编辑:admin)工商业研究汪敬虞先生以近代中国两个著名的缫丝厂——上海的公和永丝厂和广东的继昌隆丝厂为例,深入分析了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兴衰,进一步论证了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又不能充分发展的历史命运(中国经济史研究2)。陈慈玉研究了1937—1945年间台湾的煤矿业,她试图揭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煤矿业实行经

8、济统制与日本生产力扩充计划的相关性,她还分析了煤业统制体制形成的背景、台煤产销结构的变化以及台煤与台湾军需工业成长之间的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