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

ID:19450106

大小:17.7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02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_第1页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_第2页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_第3页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_第4页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_第5页
资源描述:

《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999—XX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近代(1)农业与农村研究近代农村经济发展:张丽评析流行的中国农业衰退论、增长论,和农业增长过密型增长论、停滞论,认为它们都无法解释中国农业危机。中国近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旧的平衡已经打破,新的平衡无法形成,但在20世纪20年代,农户家庭经济资源重组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化已经发生。中国农业的困境由外部因素造成,如政局动荡,缺乏一个有经济兴趣的精英阶层等。向玉成认为中国农业30年代危机在总体水平长期下降情况下,由战乱、日本侵略、连年灾荒等诱发。王建革运用生态经济的分析方法,指出华北农业在

2、人口压力下,转向减少畜力、更多投入人工的经营方式,这既不造成大小农场生产率的差别,也不一定增产。黄宗智所谓的“过密化增长”不存在。还分析了在如此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华北农业社会关系的一些特点。行龙也反对过密化增长说,他认为就华北地区而言,农业发展走上了发展技术农业、亦农亦商、以副补农的道路。彭南生区分了静态人口压力与动态人口压力,他主张近代农村静态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动态人口压力是通过静态人口压力起作用的。周中健比较了二三十年代苏南不同阶层、不同经营规模、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收支。郑起东利用近代学者的系统调查资料进行实证

3、研究,判断近代华北自耕农普遍盈利,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衣食住用的水平都提高了,农民生活从绝对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以往对于中国近代农业评价的沉沦观和停滞观是模式化的。针对郑文的乐观估计,刘克祥逐一辨析郑文所引用材料的来源、内涵和使用,认为郑文作动态研究和纵向比较的材料缺乏可比性,作静态研究的资料可信度低。作者呼吁实证研究应当建立在对资料的鉴别和细致分析上。张东刚对20世纪上半期中国农家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作了总体考察。莫日达估算了1840—1949年间关键年份农业总增加值和种植业、林牧等各业的增加值。农业经营方式:胡成在前

4、人“雇工工资高涨使农场主退回家庭经营”的论断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工价上涨并未使农业工人实际购买力增加。农业收益下降、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使农业雇工转向其他行业。农场主也并非简单地回归家庭经营,而是把农业降为季节性劳动,主动地经常地从事于其他工商事业。此为小农经济在近代条件下对以生产力为主的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赵冈指出,人口压力使土地零细化,租佃制应运而出,可整合土地。张岸元从不完全竞争、产量风险、交易成本、监督费用等方面分析地主如何在分成、定额、工资三种出租方式中选择。戴一峰指出在生态人文环境制约下,闽西农民很早转向商

5、品经济生产,但只是维持了极脆弱、日益贫困化的小农经济,其发展是内卷化的。周中健认为,近代苏南农村传统以粮为主的种植业收益与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工业或手工业的收益差距不断加大,苏南农村劳动力开始加速向其他行业转移。钞晓鸿指出租佃关系在陕北、陕南盛行,在关中则异常稀少。关中雇佣生产与当地商业不发达,宗法传统浓厚相联系。张佩国论述了近代山东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陶德臣对比生产方式、种制技术、管理方式、贸易体制等方面,说明印茶打败华茶是资本主义种植园打败小农个体经济。农业技术:刘家峰指出,20世纪20年代以后,部分基督教传教士和

6、差会中出现了教会乡村化思潮,主张把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传教手段。金陵大学农林科在这一潮流中,为教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教会与农林科合作的若干试点颇见成效。刘阳指出,清末及北洋时期引进美棉方法只重引种,结果失败。南京政府注意改良驯化试验,并由棉业统制委员会指导,设立棉种管理区和美棉运销合作社,成效可观。张佩国认为近代山东农技体系仍属传统农业范畴,农业经营集约化有所发展,但土地零细化限制了对农业技术改良的投入。衣保中、刘洁论述了近代农学演变的方向和历程。农村社会:王建革指出,清末民国时期,人口压力及农村贫困化使乡村社会的

7、亲和力下降,偷盗、哄抢盛行,人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精力和物力,成立看青会等组织加以防备;“合具”等农业合伙生产组织的重要性超过了血缘关系。他还研究了河北地区各种灌溉水利形态及相应水利社会规范。池子华认为淮北流民是在土地兼并加剧、生产条件恶化、租税压力下产生的近代性质流民。常书红、王先明研究了随着清末农会兴起,士绅权力功能的变化张佩国研究了近代山东乡村征税的摊派体制下村落权力结构的变化。其他:李金铮、邓红研究了二三十年代华北乡村合作社的借贷活动,合作社的贷款通常能保证用于生产,但也常用于还旧债,有时被地富操纵,对于乡村高

8、利贷有冲击,但不能动摇其地位。刘克祥指出1927—1937年农业恐慌中,全国各地的各种农产品价格狂跌,地价随之大跌。经济不景气和沉重的赋税负担,迫使农民出卖土地,而地主、商人等富户在此时无意投资土地。地价下跌与土地买卖淡静情形并存。刘椿论述了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田赋整理李三谋、李震介绍了民国前期山西的林业活动侯建新评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农村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