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ID:26180617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25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_第1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_第2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_第3页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摘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思维能力分析比较推理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一、基本

2、思维方法的训练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它们都是容量仪器,都能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所以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只有引导他们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及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能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仪器。  2.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3、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导体时,从铜、铁、铝、金、银等金属导电,推出一切金属都导电,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如以“碱金属元素都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和“钠是碱金属元素”这两个判断推出“钠具有较强的金属活动性”的结论。在化学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演绎推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立体思维的训练  立体思维是在基本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智慧为轴心,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又一个的空间。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变静态思维为

4、动态思维。培养多系统、多方位、多功能、多角度、多途径的高效率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智慧的大门,打破传统和习惯的惰性,产生大量的创新性思维。  1.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思维的广阔性、高度性和整体性。站得高,看得远,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把握全局的能力。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

5、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2.逆向思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七种元素,这在元素发现史上是罕见的。科学家伏特发现了伏特电池,第一次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化学家戴维则反向思维,进行了电化学研究,用电解法制取物质。1907年,他选用电解熔融的苏打和苛性钠制得了钠。同年用电解硼酸制出硼。1808年用电解法制备的汞齐加热制得钙、锶、钡、镁等碱土金属。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

6、,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如在讲化学键时,可要求学生思考以下是非判断题:(1)极性分子一定具有极性键,那么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一定是极性分子。(2)只有非极性键的物质一定是非极性分子,那么非极性分子一定具有非极性键。(3)具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一定都只有离子键等。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

7、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辩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