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

ID:26165825

大小:7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25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_第1页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_第2页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_第3页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_第4页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内容摘要】  现代中国文学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文类构成的纯文学格局,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杂文学格局。在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其语言的通俗化最符合启蒙大众的要求,故最受青睐,从而跃居文学的核心位置;诗歌和散文则因其语言的艰深晦涩而丧失其固有的中心地位。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小说和散文的成就之所以高于诗歌和戏剧,是由于小说和散文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的语言形式,而诗歌和戏剧则背离了传统的语言形式,又没有找到适合现代汉语特性的语言形式。  【关键

2、词】  语言变革;通俗化;文学格局。  【作者简介】  张向东,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景芳洲,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内容摘要】  现代中国文学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文类构成的纯文学格局,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杂文学格局。在现代文学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小说和戏剧因其语

3、言的通俗化最符合启蒙大众的要求,故最受青睐,从而跃居文学的核心位置;诗歌和散文则因其语言的艰深晦涩而丧失其固有的中心地位。在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小说和散文的成就之所以高于诗歌和戏剧,是由于小说和散文较好地继承了传统的语言形式,而诗歌和戏剧则背离了传统的语言形式,又没有找到适合现代汉语特性的语言形式。  【关键词】  语言变革;通俗化;文学格局。  【作者简介】  张向东,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  景芳洲,西北师

4、范大学外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英美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的发生,除了语言形式、文学观念、文学主题等嬗变与革新以外,还与各文学门类在文学版图中所处位置的变换与数量的增减有关。概而言之,古代文学是以诗文为中心的,包括碑、诔、铭、箴、奏议、书信等应用文体在内的大文学格局。而现代文学是以小说、戏剧为中心的包括散文、诗歌在内的纯文学格局。这一新文学格局的形成,也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这一新格局的形成,尽管可以从西方文学的影响、文学功能的变化等方面得到解释,但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或许更能说明小说、戏剧这些处于传

5、统文学格局边缘位置的文类,何以在近代逐渐移向文学的中心位置,从而改变了延续几千年的中国文学格局。    一、文学语言的通俗化和小说、戏剧获得文学正宗地位    正如周作人所说,清末曾经出现的白话文字,只是想要变法,要使一般国民都认些文字,看看报纸,对国家政治都可明了一点,所以认为用白话写文章可以得到较大的效力[1]。梁启超等人提倡小说界革命,也正是借通俗易懂的小说来宣传其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从这一点来看,晚清的文学改良与语言变革运动并无二致。维新志士在将小说视为文学之最上乘的时候,也常以小说语言的通俗易懂为论据。康有为就说:今日急务,其小说乎!仅识

6、字之人,有不读经,无有不读小说者天下通人少而愚人多,深于文学之人少,而粗识之、无之人多。六经虽美,不通其义,则如明珠夜投,按剑而怒矣。[2]梁启超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的原因之一,是文言不如其俗语。  在晚清,小说虽被看作文学之最上乘,但这只是因其语言的通俗易懂而言,文言小说并未被赋予如此高的地位。白话小说被当作小说之正宗,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小说固以通俗逮下为功,而欲通俗逮下,则非白话不能也[3]。  晚清以来对戏剧的提倡,虽没有像对小说那么用力,但看重戏剧的原因却与小说相同。取法西洋的现代话剧是用口头语言来表达的,它比之于白话小说,更能达

7、到开启民智的目的。所以在清末,戏曲通常与白话报、宣讲、演说同被列为传播文明的新方式,而且因戏剧具有表演性、现场感和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而更能感动人心,因而更受推崇。1902年,有人就在天津《大公报》上主张编戏曲以代演说。作者认为,编戏曲以代演说,则人亦乐闻,且可以现身说法,感人最易。事虽近戏,未尝无大功于将来支那之文明也!盖听戏一事,上而内廷,下而国人,无不以听戏为消遣之助。去年上海伶隐汪笑侬《党人碑》一出,其登台演说时,具爱国之肺肠,热国民之血性。能使座中看客为之痛哭,为之流涕,为之长太息。独是此等戏曲,编者不多,诚能编戏曲以代演说,不但民智可开,

8、而且民隐上达今不欲开化同胞则已,如欲开化,舍编戏曲而外,几无他术。[4]  1904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安徽俗话报》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