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几点思考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几点思考摘要:我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满足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宗旨,尽心竭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适应市场需求和高职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校改进教学方法,更新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了高职护理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 关键词:培养;技能型;护理人才 随着高等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
2、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 一、社会需求 21世纪的到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给高等护理教育也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求不同层次的高等护理教育迅速完善其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好地实现护理服务的功能。加上近几年临床护理人员的缺口不断增大,涉及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卫生防疫机构,因此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 二、护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护理职业教育的发展,护理教学理念及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更新,对护理教师及
3、学生素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 1.师资队伍:我院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从临床医院聘请资深专业教师专兼结合高职特色鲜明,并通过教学竞赛、集体备课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精神,以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 2.教学方法:在我们职业院校护理学教学过程中,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护理理念,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结合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临床工作中,把学生分组分
4、别进行角色扮演,经过学生讨论并实际演练后,由教师对两组同学进行随机出题进行考察,重点要求学生对病人的基础护理、内科疾病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等。例如高血压疾病病人的护理,让学生分别扮演高血压患者、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护理人员首先应对患者病史进行询问,患者及家属对应提供高血压病人常见的一些病史和生活史,比如平时有头晕的情况,日常喜欢饮酒和进食高脂肪的食物等。护理人员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作出疾病的诊断以及护理诊断,并进行相关护理的操作,如患者高血压几级,有无并发症,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缺陷,有无相关知识的缺乏,饮食护理应注意低脂低盐饮食,降压药物的副作用等。经
5、过这样的情景模拟过程,以期学生对高血压病人的护理知识有个更深入的理解。三、护理岗位竞争 临床护理工作进展与完善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1.知识要求。①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急、慢性和重症病人的护理程序与急救的护理配合;了解护理学科和医学技术发展动态。②掌握护理服务所必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人文等学科知识并能综合有效地运用于护理工作中。③具备必需的医疗卫生法规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法规,在职业活动中学会用法律保护护理对象和自身的权益。 2.能力要求。①具有为护理对象的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提供整体护理的能力。②具有
6、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操作能力。③具有对急危重症病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④具有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常用药物疗效、反应的观察能力和护理能力。⑤具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指导的能力。⑥具有一定的护理科研和护理管理能力。⑦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较好的会话、阅读能力。⑧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⑨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⑩具有良好的适应第一线工作环境的基本能力;具有继续学习新知识和接受新技能的能力。 3.素质要求。①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较强的法
7、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护理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具备正确认识社会能力。②人文素质:具有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诚实守信、谦逊正直;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③身体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慎独意识强;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 四、多角度综合评分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1.一体化教学模式让考核和教学同时进行。随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逐步开展,教学过程已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能力考核已经完全融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