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ID:26140043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_第1页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_第2页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_第3页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_第4页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_第5页
资源描述:

《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可调缝线与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的临床疗效,寻求提高青光眼手术疗效的途径。方法将70例70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35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5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1行,视野基本不变,试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无严重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MMC可有效抑制术后成纤维细胞增生,只需1次用

2、药,不引起眼内损害,联合使用可调整缝线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关键词】可调整缝线;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原发性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转的致盲眼病〔1〕,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是最常用的滤过性手术方式,但术后早期常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等并发症,后期由于球结膜下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常致使滤过泡下瘢痕形成。为寻求一种解决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的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显著提高了抗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现报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试验组为

3、适合小梁切除术的各型青光眼35例(35眼)患者,男14例,女21例,发病年龄28~71岁,平均51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3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术前眼压31~70mmHg,平均45mmHg。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发病年龄29~70岁,平均5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4例,开角型青光眼2例,继发性青光眼1例。术前眼压29~71mmHg,平均44mmHg。1.2手术方法试验组0.4%倍诺喜表麻2次后,2%利多卡因0.2ml结膜下浸润麻醉,角膜缘无血管的部位,15°前房穿刺刀行前房穿刺,放出少许房水,作以穹隆部为基底

4、的结膜瓣,分离,充分止血,作4mm×3mm大小1/2厚的梯形巩膜瓣,巩膜瓣下放置含有浓度为0.4mg/ml的MMC棉片30s~1.5min不等,棉片避开结膜缘伤口,并迅速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再次由原穿刺口放出少许房水,降低眼压,两次前房穿刺的目的为:避免小梁切除术时,眼压突然下降,造成眼内出血或恶性青光眼的发生。切除小梁组织1.5mm×2.5mm大小及周边虹膜。持针器反向夹针,将10-0尼龙线从距角膜缘7~8mm处的穹隆结膜穿入,再用持针器正向持针,缝合巩膜瓣,结扎时绕3环打活结,将此线头剪极短,以免从结膜伤口露出。最后将穹隆部结膜外的移行线头做一结扎,避免眼球活动时,线头缩至

5、结膜内。此可调缝线的优点为线结放在穹隆部,患者没有异物感,可以不必急于拆线。由前房穿刺口注入眼内灌注液,目的:(1)恢复前房;(2)检查巩膜伤口是否明显渗漏;(3)提高眼压,减少手术后脉络膜脱离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有明显渗漏可于巩膜瓣腰部加缝1针。结膜原位铺平,对位缝合2针。对照组常规行小梁切除术。1.3手术后拆线时机根据术后眼压高低,前房深浅而定。术后第一天,眼压>12mmHg以上,前房正常,滤过泡平,可以按摩,使眼压降至8mmHg左右,滤过泡更隆起些,暂不拆线。但如果眼压不易按摩下来,术后第一天就可拆线。若眼压、滤过泡、前房深浅一直比较理想,可在术后4周再拆线〔2〕

6、。1.4拆线方法术后1周内拆线,是比较容易的。表麻下裂隙灯下镊子轻拉线头即可。若术后2周或更长时间拆线,应将镊子夹线并向上提起,剪子向下压结膜尽量剪到线根部即可,不必强行拉线。2结果2.1眼压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构成,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35眼术前平均眼压45mmHg,术后6个月随访眼压在10~21mmHg者33眼,占94.29%,对照组35只眼术前平均眼压46mmHg,术后6个月随访眼压在10~21mmHg者24眼,占68.57%,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随访眼压21mmHg的比例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

7、著性(P0.05)。2.2前房深度评价前房深度采用Spaeth〔3〕分类法,浅Ⅰ级: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浅Ⅱ级:全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仅瞳孔区晶体与角膜内皮之间存在间隙;浅Ⅲ级:虹膜、晶状体与角膜内皮接触,前房消失。试验组术后5天内仅2眼发生浅Ⅰ级前房,无浅Ⅱ级、浅Ⅲ级发生;占5.71%,对照组术后5天内发生浅Ⅰ级前房9眼,浅Ⅱ级3眼,浅Ⅲ级0眼;占34.29%,两组间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2.3滤过泡参考Kronfeld法分型〔4〕:Ⅰ型为微小囊泡型;Ⅱ型为弥散扁平型;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