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138766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24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关键词】:水稻;褐飞虱;虫害抗性 【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
2、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关键词】:水稻;褐飞虱;虫害抗性 【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
3、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1.褐飞虱形态特征及生长环境 褐飞虱又称稻褐飞虱,食性单一,能在水稻
4、和普通野生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是亚洲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为害严重时引起"飞虱火烧",造成颗粒无收。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生长周期分卵、若虫和成虫三个时期。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暗褐色或淡褐色。长翅型翅长超过腹部,雌虫体长4-5m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4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mm;雄虫体瘦小,长2-2.5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
5、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 2.褐飞虱的防治与育种 现有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主要有: (1)农业防治。主要有选用高产抗虫良种;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合理布局;同时饲养和保护好褐飞虱的天敌。 (2)农药防治。由于农药潜在的危害性,主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来进行防治。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害
6、虫很快演变生出抗药品种,使得杀虫剂失效,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化学防治来进行害虫治理[8]。通过加大用药量来缓解的同时,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药中毒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作用方式的非特异性,造成了包括害虫天敌在内的非防治对象生物毁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造成更为深入的隐患,而且容易诱导害虫的大面积爆发。国际水稻所(IRRI)的调查表明,1974-1979年间褐飞虱在菲律宾等地的大量为害,实际上是大量使用抗虫剂所诱导的,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褐飞虱天敌的死亡和褐飞虱生育力的提高,从而引发了褐飞虱的突发。因此,褐飞虱生物控制的研
7、究自80年代中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把栽培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综合起来的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方法再度得到人们的认可。生物防治大体有三种策略:生物杀虫剂、生态防治和培育抗虫品种。 生物杀虫剂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制剂,早在30年代就开始使用,但是由于其作用时间短,生产成本高,至今未能完全取代化学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生物杀虫剂的比例不足5%。生态防治仅能控制害虫不能成灾,但仍有部分农作物受害,而且生态防治受许多因素制约,不易控制。 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抗虫品种的培育上。传统的
8、育种方法由于周期长,能够成功利用的遗传资源有限,对抗虫机制的了解不甚明确,害虫新生物型的发展导致抗虫性不稳定等原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抗虫品种的改良和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包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