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

ID:10969826

大小:5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9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_第1页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_第2页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的鉴定论文【论文关键词】:水稻;褐飞虱;虫害抗性【论文摘要】: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提高水稻对病虫害的抗性,是重要的课题。水稻又是单子叶禾本科的模式植物,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都是单子叶禾本科植物。水稻的研究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推动其它粮食作物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水稻种植和经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为世界近二分之一的人口提供食物。在世界可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的时代,研究开发高产优质水稻,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病虫害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freelm,体大色浅;雄虫体长3.6-

2、4mm,体小色深。短翅型翅短于腹部,雌虫体肥大,长3.5-4mm;雄虫体瘦小,长2-2.5mm,腹末呈喇叭状。卵为香蕉形,长约0.8mm,常排列成串。若虫与成虫相似,共五龄,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为褐色,五龄若虫体长约3.2mm。稻褐飞虱有喜爱温湿的特性,它生长发育的最适宜温度为26-28℃,高于30℃或低于20℃时对成虫繁殖、若虫的孵化和生存率都有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般初夏不热、晚秋不凉时节最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相对湿度80%以上才适合褐飞虱的生长发育。2.褐飞虱的防治与育种现有的防治褐飞虱的方法主要有:(1)农业防治。主要有选用高产抗虫良种;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合理布局

3、;同时饲养和保护好褐飞虱的天敌。(2)农药防治。由于农药潜在的危害性,主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来进行防治。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农药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害虫很快演变生出抗药品种,使得杀虫剂失效,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化学防治来进行害虫治理8。通过加大用药量来缓解的同时,不仅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农药中毒增加,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农药作用方式的非特异性,造成了包括害虫天敌在内的非防治对象生物毁灭,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造成更为深入的隐患,而且容易诱导害虫的大面积爆发。国际水稻所(IRRI)的调查表明,1974-1979年间褐飞虱在菲律宾等地的大量为害,

4、实际上是大量使用抗虫剂所诱导的,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褐飞虱天敌的死亡和褐飞虱生育力的提高,从而引发了褐飞虱的突发。因此,褐飞虱生物控制的研究自80年代中期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把栽培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综合起来的害虫综合防治(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方法再度得到人们的认可。生物防治大体有三种策略:生物杀虫剂、生态防治和培育抗虫品种。生物杀虫剂主要是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制剂,早在30年代就开始使用,但是由于其作用时间短,生产成本高,至今未能完全取代化学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生物杀虫剂的比例不足5%。生态防治仅能控制害虫不能成灾,但仍有部分农作物

5、受害,而且生态防治受许多因素制约,不易控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抗虫品种的培育上。传统的育种方法由于周期长,能够成功利用的遗传资源有限,对抗虫机制的了解不甚明确,害虫新生物型的发展导致抗虫性不稳定等原因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抗虫品种的改良和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不同来源的抗虫基因(包括来源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转入需要改良的作物品种中,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稳定抗虫性,培育出抗虫品种;二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鉴定出植物界中自身生理代谢过程应用的特异性抗虫基因,或者从相应的农作物野生品种中寻找抗虫基因,结合传

6、统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优良抗虫品种,或者克隆该基因做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筛选鉴定新的稳定的抗褐飞虱水稻目前认为,利用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在生产中应用是褐飞虱综合防治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栽种的水稻品种即使只带有中等水平的抗性基因,也足以将褐飞虱的群体控制在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然而,褐飞虱对抗虫品种的适应能力很强,能产生为害原有抗虫品种的新致害性种群,使抗虫品种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遭淘汰。大量研究表明,抗褐飞虱基因的抗性效果是理想的,但是,这种抗性也会由于褐飞虱生物型的变异而丢失。70年代初,国际水稻所(IR

7、RI)推广抗褐飞虱品种IR26,之后陆续育成IR36、IR56、IR64、IR72等抗虫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抗虫效果。但是,IR26在菲律宾、越南等地推广种植后仅2年就丧失了抗性。1975年推广的IR36,8年后也在棉兰老岛受到虫害。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褐飞虱从生物型1变为生物型2,而在80年代中期以前,褐飞虱以生物型1为主,不为害带有抗虫基因Bph1的杂交水稻汕优6号、汕优63。然而,在80年代汕优6号对褐飞虱的抗性就已逐步丧失,1997年汕优63开始丧失对褐飞虱的抗性12。抗虫品种数量的不足和原有品种抗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