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悔(有答案)

永久的悔(有答案)

ID:26131805

大小:73.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5

永久的悔(有答案)_第1页
永久的悔(有答案)_第2页
永久的悔(有答案)_第3页
永久的悔(有答案)_第4页
永久的悔(有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永久的悔(有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永久的悔(有答案)班别:姓名:学号:时间:2014、2、21主备人:彭静审核人:梁健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记文中疑难字词的字音、词义。2、理清课文“设疑——叙事——思母”的线索,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3、体会本文平实自然却又蕴含着至爱深情的语言。4、体会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懂得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长辈相处的最佳方式。预习案【走近作者】季羡林,1911年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2、。是当代语言学家,精通12国语言,被誉为“国宝”。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永久的悔》是季羡林先生的代表作,曾获鲁迅文学奖。2009年7月11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了解背景】本文写于1944年,是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请而写的。当时作者虽已年近九十,但是季老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在几个小时之内创作而成。可见对于自己没有迎养母亲在作者心中铸成了一个永久的痛。本文通过回忆过去穷困的家庭生活,塑造了一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母亲形象,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并表达了自己心中留存的永久的悔意:不该离开家乡,更不该离开母亲!这个“

3、悔”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熟记)【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迎(yíng)养盈眶(kuàng)简陋(lòu)唾(tuò)手可得懵(měng)懵懂懂2、 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答案略)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锥之地:懵懵懂懂:背井离乡:3、名句背诵默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4、季老善于在语境中对一些成语进行改动或移动,请你恢复加点部分的成语。1)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谈“红”色变了。【谈虎色变】2)我心里有所恃而不恐,…..总能蹭上一顿“黄”的吃,不会被二娘

4、“卷”出来。【有恃无恐】5、联系全文,写出“红的”“黄的”“白的”分别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整体感知】有感情朗读课文,想一想:1、作者“永久的悔”是什么?悔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2、作者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即“线索”)?课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5探究案【合作探究】:1、中间叙事部分作者不仅叙写了母亲受尽的苦难,更主要的叙写了什么内容?答:更主要的叙写了作者的基本家庭情况及幼年的生活情况。2、家庭的基本情况以及作者幼年的生活情况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与“悔”有什么关系?答:苦。目的是为

5、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悔”的原因。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越深。3、本文题为《永久的悔》,但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自己吃的经历。离题了吗?答:不,恰恰为了表现主题。通过回忆吃的经历,写出家境贫寒,生活艰辛,这正是作者离开母亲的原因之一。同时回忆自己的苦,也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爱亲情,作者也由此更加思念母亲。【品读积累】:1、自由朗读第9—11段,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要求:划出最喜爱的句子并读熟)2、齐读下面两句感情最真实、最深切的句子,并说说其中所蕴含的的深厚感情。①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

6、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答:难解的是因为自己在母亲身边的时间太少;易解的是她因为贫困、儿子远离,受尽了苦难,一辈子辛酸、悲伤,所以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含着辛酸、悲伤,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同情,未能尽孝的悔恨!)②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答: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空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

7、心肝俱裂,眼泪盈眶。【主题提炼】:本文作者以“永久的悔”为线索,通过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也点明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拓展提升1、作者在文章中说:“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也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与一千年前的诗人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通之处?给你什么样的启迪?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