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与区划

景观与区划

ID:26129962

大小:8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5

景观与区划_第1页
景观与区划_第2页
景观与区划_第3页
景观与区划_第4页
景观与区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景观与区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景观与区划第一节研究简史一、景观概念1、原意最初的景观泛指一片和一块乡村土地的风景或景色。16世纪末,“景观”主要用作绘画艺术的专门术语,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将景观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作为“自然地域综合体”代名词的景观概念。2、广义随着景观概念在地理学中的不断深化,地理学界(主要是苏联地理学界)主要形成了类型学派和区域学派两种对景观的不同理解。类型学派把景观抽象为类似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的一般概念,可用于任何等级的分类单位,例如林中旷地景观、科拉半岛景观、大陆架景观等,并基于此将整个地球表面称作景观壳。区域学派则把景观理解

2、为特定分类等级的单位,相当于自然地理小区,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方面是一致的,并且是由地方性地理系统的复杂综合体在其范围内形成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地域组合。3、狭义地理学领域中最具科学内涵的景观概念往往是狭义理解的,基本等同于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系统、自然综合体等。在这里,景观或自然地理系统是有明显差别的。通常,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体及其生境相结合而成的整体。所谓生境是指直接影响生物群体的那些环境因素的综合,即生态因子的总和。二、国内外景观研究简史1、拉采尔与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的地理学。拉采尔注意到了人文景观或文化景观的研究2、施特尔与景观地理学普遍承认的科学术语

3、是在1906年是、施特尔的《人的地理学目标》一文发表以后。帕萨格在1913年创建了景观地理学这一术语,在此之后出版了《景观学基础》、《比较景观学》等巨著,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提出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3、苏联的景观研究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自成一派,影响较大。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认为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地段)所构成的,每个地域(地段)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地结合的。4、我国的景观科学的研究我国的景观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然地理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得到了蓬勃

4、发展。60年代,一些省区、地区甚至县的自然区划和土地类型的研究进展很快。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任务。90年代完成了省、市一级的国土规划。1)罗开富与景观在我国出现大量著作的时间来看,历史还是不长的,影响较大的主要有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2)黄秉维与景观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3)胡焕庸与景观1963年胡焕庸等的《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80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80年代以来,国内外景观研究的重要特征突出地表现为,景观生态学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景

5、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从整体综合的观点出发考察其结构、功能与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苏联的景观研究偏重于自然景观方面,自成一派,影响较大。贝尔格于1913年提出地理“景观”的概念,认为地表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域所构成的,每个地域独特的地形、气候、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都是有规律地结合的。我国的景观科学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我国自然地理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主要参考文献1.赵松乔等。近三十年来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进展。地理学报,第34卷,第三期,19792.赵济主编。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版。北京

6、:198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王成祖著。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84.李旭主编。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5.陈传康等。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1984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王仰麟。景观生态学的历史回顾与前瞻(载林金安编,植物科学综论)。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3第二节地域分异规律与景观划分一、地域分异规律太阳辐射能和地球内能是形成地域分异的两种基本因素,他们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影响都是不平衡的。两者在地球表层自然界中的特殊表现,决定了地域分异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性,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1)

7、成因纬度地带性(简称地带性)的基本成因是,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具有不同的入射角所引起太阳辐射沿纬度方向呈不均匀的分布。2)表现地带性的表现是地球表层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由赤道向两极呈规律的递变。1、经度地带性1)成因海陆分布及其对比关系形成了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差别,2)表现大陆内部和东西两岸各植被类型的差别,以及景观的干湿度差别。这种差别常常呈经度分异的方向变化,故匀称为经度地带性,或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带性1)成因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是自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