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

ID:26114084

大小:74.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8-11-24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_第1页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_第2页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_第3页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_第4页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言革新与新学统的产生——关于中国20世纪文学变迁中历史叙述的重构【内容提要】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作是一种文化重构,那么,一种新学统的产生必然是其中最具有历史意味的过程。今日重新检视这一巨大的文化过程,可以看到:中国近代的文化变革应该从《马氏文通》说起,因为正是它从理念上启动了中国语言方式的变革,体现了中国文化试图从语言上突破传统硬壳,寻求与外在文化交流的愿望与努力,由此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学统的诞生。【关键词】20世纪文学/《马氏文通》/新学统  如果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看成是一种文化重构的

2、话,那么一种新学统的产生必然是其中最具有历史意味的过程。当我们检索这一巨大的文化变革时,传统的旧学统的被质疑,其绝对观念正确性的被打破,其传统的学术权威被动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一幕幕精彩的文化革新戏剧,而文化新学统的建立则是这一时代得以巩固并获得自己新的历史标志的成果。人们从破坏旧文化、旧观念和旧学统开始,逐步走上了新的建设之路、创新之路,冲破种种障碍,融合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终于形成了如今中国比较稳定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现代中国文化和学术传统;它们由一系列标志性文化人物和思想成果组成,从而也改变了历史叙述

3、的方式,使文学史的重写和重构成为可能。显然,新学统意味着一种建设,而且是在清算、批判与继承旧文化、旧学统基础上的建设。这一点,从胡适早年“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的主张,到学者们近年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建”之类络绎不绝的呼声,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历史追寻和文化工程。尽管就新学统概念的提出本身,还有许多理念上模糊不清的地方,也尽管学统有无新旧之分还值得讨论,但是这毕竟是一个牵动传统及其转化的问题。在这里,所谓新,正是从一种新的大文化形态及语境而言的,它体现为一种转折和变化,一种历史文化精神的蜕变过程。而正是因为如此,

4、如何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凝视语言及其变化过程,发现其中蕴藏着的文化和历史能量,成了我们理解和把握20世纪中国文化及文学演变史的关键。一、重新理解语言:关于《马氏文通》如果把语言理解为一种文化理性的载体,如果说一种既定语言及其规则决定并延续了过去文化遗产和学术传统的循环模式和轮回之路,那么一种学术传统的确立就离不开对语言及其规则的重新理解。而当一种学统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一种过于稳定的话语体系的时候,语言也就不会作为一种必须重新理解的对象被提出;因为这时的语言已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它与人们的意

5、识状态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所以,在文化及文学变迁中,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很难、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人们的心理结构总是和一定的语言形态具有一定的同构性,会持续受到历史语言及其规则的制约,这也就是历史具有的连续性,学术传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斩断的;同时,这也意味着语言及其结构的变化对于社会文化形态的巨大作用,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既定语言及其规则的怀疑和重建,就意味着打破过去一些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文化规则和思路,预期一种新的文化和文学状态。就中国19世纪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来看,历史的转换和语言的更新是连在一

6、起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但是,这种新学统最初是在什么契机和条件下发轫和建立的,它又是怎样冲破传统的旧文化和旧学统的蛋壳呱呱落地的,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文化课题。就一种学统的文化存在来说,当然需要多种历史条件,但是语言却是其最基本的因素,所以言及学统问题就不可能回避语言问题。如果我们不从语言和言语形式的革命入手,就很难解开这种旧学统分离破碎之时新学统摧枯拉朽、磅礴而出的秘密。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传统文化的僵化和保守性往往就表现在包裹在外面的那一层外壳上,尽管里面仍然是富有营养和

7、鲜活生命力的资源,但是由于长期自我保护和封闭的需要,形成了一层坚硬的外壳,不仅窒息了内部原有的生命活力,使其难以发挥出来,而且造成了与外来文化的隔绝,使外面的好东西不能进入。可以说,特定的语言就是这种坚硬的文化外壳。因为它们本身不仅是任何一种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本体,而且惟有它们才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规则维护自己和显示自己,确定自己的文化家园。如果人们不能找到一种进入语言的方式,实际上就无法真正走进文化,也就无法进行文化交流。在19世纪的中国,中西文化的交流不仅冲击着中国社会传统的意识

8、形态,而且已经渗透到了语言的层面。对语言的重新理解不仅包含着某种文化变革的欲望,而且包含着对文化的这种新的理解——而这本身往往就孕育着新的学术理念。也许正因为如此,胡适在白话文八项主张中有一条就是“须讲究文法”。可惜,他当时对这一条的解释却过于简单,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只有寥寥数语:“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究文法之结构。其例甚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