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6072085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稻 米 就 是 生 命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稻米就是生命论文稻米就是生命。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稻米。在亚洲,约20亿人口的生活所需的能量中,60~70%来自稻米和它的副产品。中国人口的增殖史也就是水稻的发展史,两者犹如形影相随,亦步亦趋。对中国人来说,稻就是生命,一点也不夸张,稻在众多的粮食作物中间.freeli,泰国的女性稻神是MaePosop,印尼西爪哇的女性稻神是Deilledrice,精米(粲)即相当于headrice,精白米(御)相当于polishedrice。粞即相当于brokenpolishedgrain。但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是,人们思维逻辑的展开,往往借助
2、于具体的物,转而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感受,丰富了日常用语,以及写作中的遣词造句,这是中国特有的把稻米向精神文化转化的现象。精和粹从实指的加工之米,经过抽象,就产生了诸如精英、精彩、精炼、精髓、精深、精密、…以及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精神抖擞、精疲力竭、精兵简政…等一系列的词汇词组。同样,粲的实义指米粒外形洁白,引伸出鲜明、光洁的义:“西人之子,衣服粲粲”(《诗经·小雅》)。粗和粃是精和粹的反义词,同样也引伸出如粗放、粗糙、粗活、粗鲁、粗暴…和成语粗心大意、粗枝大叶、粗制滥造…等。从稻米磨成的粉和糊,引伸出粉身碎骨、粉饰太平、粉墨登场等成语。
3、从米粉煮成的粉糊,引伸出形容头脑不清人的叫糊塗虫,欺骗的行为叫糊弄人,帐目不清叫糊塗帐…。物价飞涨叫“米珠薪桂”…。总之,中国人从稻米引发的抽象思维和遣词造句,实在不胜枚举。其他的作物如粟、麦、豆等则很少类似的事例可举。试想,如果中国人不是以稻米为主食,那末,所有的抽象思维和遣词造句,将会是另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情况。中西文化背景不同,英语的headrice(精米)milledrice(白米)都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与汉语一致,不可能转化出如中国的抽象思维来。中文的粉红、粉饰、粉身碎骨等,无形中有一根与稻米联系的思路,若翻译成英语,如pi
4、nk(粉红)、glossover(粉饰)、haveonesbodysmashedtopieces(粉身碎骨)便成了与稻米完全不相干的另外的词。八,中国稻米的未来水稻对中国人的贡献这么大,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又有这么密切深远的关系,当然稻米今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将与时共进,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她今后面临的负担将更为繁重。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现代化、城市化的步伐马不停蹄,施加在水稻身上的压力也不断加码,必须引起国人的共同关注。过去几年里,我国粮食生产一直连年丰收,各地的稻米过剩,农民卖不出去,粮仓满了拒绝收购粮食等的报道,造成
5、一种错觉,似乎我们的粮食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以后再也不必为粮食担心了。市场上有的是廉价的稻米,以后不是吃得饱的问题,而是要吃得好的问题。这就给当局和开发商一个错误的信息,有恃无恐地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工业园、开发区、高速公路、高尔夫球场、大学城、高级公寓等大型项目,整片整片宝贵的农田、湿地从此一去不复返。1998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公顷,到2003年下降为7600公顷,净减1400万公顷(2.1亿亩),是建国以来最低水平。过去五年粮食产量直线下降,减少了7000万吨,这个数字超过了加拿大全年粮食的产量。下降的原因是:农业灌溉用水
6、减少;沙漠化趋势加剧;大量粮田改种经济作物和基建用地;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原来一年两熟、三熟的复种制,倒退为一年一熟,甚至于抛荒;按人平均的粮食消费虽然减少,但每年净增1100万人口,还是增加了粮食的总需求量。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1997年累计净减少耕地465万公顷,占到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净减少最快的省份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市;其次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但主要都是种稻的省份。根据“中国粮食白皮书”的意见,我国今后粮食供应的方针是实现
7、粮食的基本自给,但不是要坚持100%的自给率,要求正常年份的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也就是说粮食的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的5%。具体的措施无非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两大方面。粮食播种面积方面,要求稳定在1.1亿公顷;提高单产方面,要求在1996-2010年之间每年递增l%,2010-2030年之间每年递增0.7%。但是考虑到国民经济建设还在快速发展,基建项目占用耕地的需求仍将继续,耕地不可能维持现状不变,所以粮食承受的压力都将加在提高单位产量上,粮食之中当然又以水稻承受的压力最大,因为水稻的增产潜力最高。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
8、的长期的任务,也是每个国人对稻米的重要性应该有的认识。清末时有一个笑话,说一位地主在城里开店经商,请了一位教书先生教他的儿子读书,店里伙计的一个儿子,以及在店里帮工的农民的一个儿子一起陪读。一天,先生问孩子们,大家每天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