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ID:26049285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4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_第1页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_第2页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_第3页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_第4页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_第5页
资源描述:

《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刍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就很注重道德教育,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三乐之一”,并由此形成了以性善论为核心,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培养崇高人格的德育观。在今天看来,孟子的德育观当然不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有其唯心的成分,但也确有可以借鉴的、有益的东西。  孟子的德育思想建立在对人性的研究基础之上。他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规定,“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是人所独具而不同于动物的

2、本质所在。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道德品质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肯定人性之善,并认为循此一途,发而外用,普通人也能成圣成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皆可成尧舜”。  孟子的道德教育学说与其德治思想密切相联。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王道”和实行“仁政”,并把道德教育作为争取民心的重要措施,把“尊贤使能”作为施行仁政的重要保证。孟子认为人君治民,重点不外乎两端,一为民生,二为教育。而设教兴学是化民成俗、巩固国家的百年大计,必须以养民为先,养之而后教之。他说

3、:“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孟子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孟子认为,德育是实现理想的道德社会的根本途径,只有重视道德教育,才能“务其本而不求其末,尚其实而不务其华。”使人顺服的有效工具不在力而在高尚道德:“以力服人者,非

4、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  在孟子看来,道德教育对个人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是使人能够保存天赋的善性。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即有德行的人或君子与常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保持了先天所具有的天真淳朴之心和仁义礼智等善性。二是能使失掉的善性得到复归。“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三是能够扩充或发展先天具有的善端。四是可以帮助人们知性知天。从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出发,孟子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原则

5、和方法。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求放心”、“存其心,养其性,修身立命”,培养“浩然之气”。在这方面,施政者要首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以此影响天下。从社会层面来说,要让人的善良本性健康成长,就应广开教育,净化社会风气,让老百姓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是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其中包括五方面的重要内容:  一是尚志养气。尚志,就是使自己的动机和行为都必须遵循“仁义”的准则而不超越于“仁义”。孟子认为,要成就道德,必须“先立其大”,即以“仁义”为本,居仁由义。只有具备高尚的情操,树立崇高的人

6、生理想和目标,经由“居仁由义”的途径,才能成为大丈夫。与“尚志”相联系,围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要善“养浩然之气”。  二是存心养性。个体如何加强道德修养,才能保存并发展本心和善性,成为一个真正品质高尚的人呢?孟子认为,关键在于“养性”,即“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很注意一个人的“养性”即主观修养,其最高境界在于一身充满“浩然之气”。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尽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  三是反求诸己。孟子提倡

7、人要多下自我内心反省的功夫。“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内省、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孟子认为,为了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应该多从他人的言行来比照自己,严于律己,多做反省,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德性。对于治理国家的施政者来说,也要勤于反省自己,惟有正己才能正人。  四是改过迁善。成就道德的实质在于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道德教育实质上是帮助人们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促进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孟子认为,一个人要改过迁善,必须要“知耻”。知道羞耻,才能重新

8、恢复善良的本性,即所谓“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孟子看来,“知耻”,既是一个人具有道德责任的体现,也是具有道德评价能力的表现。只有“知耻”,才会有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才会意识到自身的道德责任,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